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徐林生:自建烈士碑为何感动不了“有关部门”
//www.workercn.cn2015-08-03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后,有两篇报道退休老人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建设烈士纪念碑的新闻引人关注,让人读后思绪难平。

  一篇是新华网8月2日的通讯,介绍了革命老区高邮市临泽镇朱堆村,有一位年满七旬的退休老人杨文华,自2012年以来,发动村民自募款项为烈士建造纪念碑。为了立碑,老人奔波三年、行程2000多公里,自费将20位烈士资料一一收齐。他的行为开始被讥笑为“傻”,却最终感动了一村人,建好了一座烈士纪念碑,杨文华老人也因此曾荣登“中国好人榜”,临泽镇党委副书记王业星说,“杨文华用自己的坚持和执着,在村民心里也竖起一座丰碑”。

  另一篇是新华社7月31日报道,吉林省汪清县一位近七旬的老共产党员金春燮,从县领导岗位退下后,本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却四处奔波,到处“化缘”,10年间筹集资金1300余万元,建起了77座抗日烈士纪念碑,实现了老人“决不能让历史在这一代断茬”的心愿。

  这两位老人的义举令人敬佩。他们用“让烈士安息”的朴素情感,花费长达三至十年时间,行程几千、上万公里,带头捐款,到处募捐,付出了辛勤汗水,他们的执着和坚持感动了许多村民、乡贤、企业,他们或纷纷解囊相助,或亲自动手搬砖砌筑,捐款者还有低保户、残疾人……只是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义举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但似乎没能感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从报道看,两位老人如此长时间的筹资立碑过程,政府有关部门不可能不知情。杨文华老人曾自掏腰包近万元,印发5000份《革命先烈纪念册》,向学校、机关等单位公职人员派发。金春燮老人筹资立碑长达十年,建成77座抗日烈士纪念碑,还编撰了《不朽的丰碑》等12本书,创办了“汪清英烈网”。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对两位老人的义举不知情是不可能的。

  既然政府有关部门不可能不知情,为何又不见他们在资金筹集等方面对两位老人建设烈士纪念碑予以必要的支持呢?是财政困难,资金缺乏?是觉得没必要建设烈士纪念碑?还是两位老人的义举感动不了有关部门的领导?高邮县临泽镇副书记称赞说,杨文华老人的义举“在村民心里竖起一座丰碑”,而且老人也荣登了“中国好人榜”,连全中国都感动了,难道还感动不了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领导?

  革命烈士纪念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建设烈士纪念碑,是为了让后人缅怀先烈,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日子,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举、义举,是实实在在的公益事业,政府理应做出必要的担当。虽然我国没有不准民间组织或个人自筹资金建设烈士纪念碑的规定,但对像两位老人一样的热心人士的义举,政府有关部门不应该视而不见,而应通过各种方式(特别是资金支持),对他们予以必要的支持,否则,有关部门就可能愧对烈士,愧对群众,愧对国家。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