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重点推荐

【现场·我在我思】“OMG,买它”是“这衣服你穿显瘦”的进化版

木东
2020-04-15 07:15:44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罗永浩直播带货首秀,唠嗑3个小时,卖了1亿多元。我的一个朋友盯了全程,一件没抢到。她要买东西的理由听来有些奇葩:“罗永浩创业经历太‘悲惨’,我就是想支持他。”

  疫情之下,多个产业“云复工”、消费者“云购物”,助推全民搞起了直播。薇娅卖起了火箭,县长们亲自出马推销土特产,路人甲也坐在地头上卖蔬菜……然而,由于这阵风刮得太快,又夹带着夸大宣传、私下交易等新问题,人们开始怀疑,这阵风还能刮多久?

  主播们扯着嗓门大声吆喝,确实让人担心有喊哑的一天。但透过表象,直播带货火热有其内在逻辑。

  首先,技术的进步催生了直播带货。有了智能手机,才能做直播;网速够快,才能不掉线;画质够清晰,体验才更真实。

  其次,还得有基础设施配套。比如物流。前段时间,我在网上买了一箱芒果,由于疫情,快递慢了几天,到货时,芒果已经发黑不能吃了。可见,没有物流,直播带不起货来。

  再有,有人卖还得有人买。当下,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人们社交、购物都已离不开手机。商家在手机里想挣钱的办法,直播火了一段时间后,利用“直播+电商”来掏我们的腰包,顺理成章。

  于是,“口红一哥”李佳琦5分钟卖出1.5万支口红,“直播一姐”薇娅在2018年收获了27亿元的销售额,一众明星也加入直播带货行列,这放大了直播带货的声量。

  数据显示,直播电商的规模在2016年开始的3年之内就增长到了电视购物10倍以上的体量;2019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已达4338亿元,预计今年行业总规模还将扩大。

  认真观察体验后,我发现,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模式创新,实际是在尽力解决以往网购中存在的一些痛点。比如,罗永浩卖一款办公椅时,让同事坐在椅子上体验给大家看,挨个部位介绍椅子的功能——这跟线下大卖场销售员的推销方式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地点搬到了直播间里。而直播解决了以往网购中存在的体验感差的问题。

  从实体店购物到网络购物,再到直播带货,每一种方式都是时代的产物,也都在努力解决过往买卖中的痛点。网络购物摆脱了实体店购物空间、时间的限制,直播带货在保持即时优势的同时,又在努力跟线下体验逐步趋近。移动互联网让买卖方式的更迭速度变快,但交易的本质没有变,买卖双方的初衷没有变——卖家想多卖货,买家想买物美价廉的商品。

  中消协的调查显示,消费者选择观看直播最主要的原因是想了解某一商品的详细信息和商家做活动的优惠信息。

  所以,“全网最低价”成了主播们的口头禅。而火爆直播间的“OMG,买它”听起来新鲜,本质上其实是线下服装店里“这衣服你穿显瘦”的进化版。消费者在“买它”的鼓动下豪爽下单,跟听到“这衣服你穿显瘦”的赞美后买单有着一样的快感。

  消费升级趋势下,人们越来越注重购物体验。这几年,很多线下卖场通过打造IP等方式,将流失的消费者给夺了回去。未来,直播带货或许将被体验感更强的VR购物取代,或许多种购物方式并存。所以,何必在意直播带货这阵风究竟能吹多久?消费者要的是好商品、好体验,哪家强就选哪家。

  作为新生事物,直播带货出现的新问题需要直面,有关部门也在加强监管。不妨以更包容的态度鼓励这种创新,审美疲劳的消费者也需要供给侧不断创新的刺激。

  当看到老家的县长用“六安普通话”在直播间里卖“黄芽茶”时,我点了个赞——毕竟,这背后是茶农的辛勤劳动成果以及每家好几口人的生计。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努力发挥好工会消费券的“乘数效应”

    工会消费券的发放,对于提振消费信心是明显的,工会会员数量庞大,消费的规模效应显著。另外,工会会员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消费券不仅能最大程度地覆盖到职工群体,其使用的范围也更为广阔。

  • 中工时评:瑞幸造假给资本市场上了一堂警示课

    曝财务造假22亿元人民币后的一周时间,瑞幸引发的资本市场“余震”不断。在“全球最快IPO公司”的光环下,这家咖啡公司的造假事件迅速成为广泛关注的公众事件。在舆论的放大镜下,做空机构、相关中介机构,甚至一款相对冷门的保险——董责险(董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都被迫“出圈”。

  • 中工时评:让更多优秀工人走上劳动教育课讲台

    根据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并且“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并且培养出“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 中工时评:为全球抗疫和提振经济贡献中国力量

    7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次疫情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挑战,只有携手应对,众志成城,方能化危为机,共创美好未来。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