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打工路上】扎紧“小候鸟”暑期安全的篱笆
赵剑影
//www.workercn.cn2016-08-0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据上海卫视报道,7月30日中午12点左右,9岁女孩小王与同村小姐姐一同在角里塘边上玩耍,不料失足坠入河道。该女孩前几日刚来上海与父母团聚。事发时,小王家人都在上班,接到消息赶回去时,女儿已经永远离开了他们。然而,半个小时之后,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在同村的另外一条河道内,同样放假后来沪与外来务工父亲团聚的5岁小男孩小吴也不幸溺水身亡。

  暑假来了,不少“小候鸟”趁着放暑假来到务工父母所在的城市相聚。但由于父母忙于生计,常常无暇照顾他们。这些 “小候鸟”不得不面临“二次留守”。纵然来到父母身旁,仍因种种原因,处于监护的真空状态。这也给他们带来了无人看管的安全隐患。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5万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约90%发生在假期。儿童暑期安全事故多为溺水事故,根据搜救经验,溺亡事件存在共同的地域特征,多发生在农村或城乡结合地区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等野外水域。有媒体报道,近两个月来,河南各地已发生36起溺水事件,一共夺去51条生命。多为疏于监管的未成年人,且父母多是外出务工人员。

  类似悲剧频发与这些外来务工子女接受安全教育的机会少,以及父母监管缺位有关。“小候鸟”在家时是留守儿童,多跟随自己的祖辈生活。即便暑假到了城市,也多是跟父母住在城中村或宿舍里。这些居住地多为横街窄巷、“握手楼”、“一线天”,秩序混乱,交通不佳。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多半从事着高强度的工作、劳动时间相对较长,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飞”来与他们团聚的孩子。加上“小候鸟”们初来乍到,对新环境不熟悉、不适应,就更容易发生意外。

  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最应该尽到安全职责的人就是“小候鸟”的父母。如果说平时把孩子留在农村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那么既然在假期把孩子接到城市相聚,就应充分考虑到孩子有可能遇到的安全隐患,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应提醒孩子不要到无安全措施、无救护人员的江河、湖塘等户外水域游泳,并教他们学会一些安全知识。工作繁忙、条件有限的父母,可以在老乡、同事之间“组团”互助,帮忙照顾孩子。父母也要尽可能多花时间陪陪孩子,不要让孩子“二次留守”。尽管社会上有很多针对“小候鸟”的关爱行动,但再多的关爱,都无法替代父母给予的亲情,弥补不了孩子对父母的思念。

  同时,应该看到,做好“小候鸟”的安全保障工作,不仅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也拷问着一座城市的包容度、公共服务和文明程度。“小候鸟”虽是城市的过客,却更需要关怀。鉴于外来务工人员维系亲情的实际需求和工作之余照顾“小候鸟”能力有限的矛盾,“小候鸟”流入地街道、社区、企业的有关部门也应发挥作用,共同构建社会支援网络,调查、掌握“小候鸟”的动态,了解他们的需求,听取他们的心声。一些城市公共服务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场所应该向外来务工人员做好推介,让“小候鸟”更加方便地走进知识殿堂;社区、小区可以探索开办“亲子家园”“课外课堂”等平台,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看护子女;企业也可以多些人性化管理,为外来务工人员照顾孩子创造便利,组织“小候鸟”到园区、企业参观,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给孩子们增加安全系数,另一方面可以向他们展示城市的美好、关爱的温情,树立他们对城市的好感,从而增添努力学习、改善生活的动力。

  除此,政府部门也可针对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暑假活动场地有限、游泳馆兴趣班等场所收费不菲等实际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组织公益活动、发动志愿服务、对有条件的场所进行定向补贴等,探索服务务工人员子弟的途径,为“小候鸟”们提供一些必要的公共服务,填补留守儿童暑期的生活空白,让他们的生活尽可能地丰富多彩起来,减少他们接触到安全隐患的可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