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他为何摘得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www.workercn.cn2017-03-20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不久前,在一年一度的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摘得2016年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的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副院长马玉寿,成为此次大会的焦点。

  专注草原研究30余载,为什么是他获此殊荣?获奖的背后,青海的科技奖励又经历了哪些演变?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展开了探访。

  什么是黑土滩

  说起马玉寿,活跃在写字楼里的白领、穿梭在热闹街区的青海市民未必听闻其名,但对深受黑土滩困扰的牧区牧民而言,马玉寿是他们最亲最敬的人。

  “黑土滩是指在青藏高原海拔3500米以上,以莎草科植物为建群种的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草地极度退化后形成的大面积次生裸地,因为草甸土呈黑色,俗称黑土滩。”据马玉寿介绍,黑土滩退化草地现象是青藏高原草甸类草地中独有的,在青海省主要发生在三江源区和祁连山的黑河、大通河源头。

  作为中国五大牧区之一,青海拥有天然草地面积5.47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为4.74亿亩。伴随全球草地退化,青海的草原退化也日盛一日。从上世纪80年代展开退化草地调查,到1994年马玉寿开始接触黑土滩,青海省黑土滩面积已经从120.14万公顷急剧扩展到了213.07万公顷,黑土滩退化草地不仅严重影响了牧民生产生活,也成为关乎三江源生态安全的战略问题。

  为治理黑土滩而生

  “我下定了毕生致力于黑土滩治理的决心。”毕业十年,积累了丰富野外工作和生活经验的马玉寿觉得,宿命里他就是为治理黑土滩而生的。

  通过多年研究,马玉寿明确提出了黑土滩退化草地形成的综合因素学说,即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力,鼠害、冻融、水蚀、风蚀等的互作、叠加作用是加速黑土滩形成的辅助动力。“过牧”理论的提出为黑土滩综合治理工程和退牧还草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马玉寿还提出了黑土滩退化草地的类型和等级划分指标和标准,摸清了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分布区域和面积,提出了分类治理的模式以及黑土滩人工草地分类建植技术。如今,这些建植技术已经在三江源一期522.28万亩黑土滩治理工程中进行了技术推广和应用。

  由于高寒草甸特殊的气候特点,低海拔地区的草种基本不能在这里顺利越冬。当地适宜栽培的草种种类少,人工种植后不能快速形成草皮。莎草科的原生草种人工驯化难度很大,也没办法进行大面积人工繁殖。通过近10年努力,马玉寿成功驯化选育出了来自三江源区的第一个根茎型牧草新品种——青海草地早熟禾。由于其适应性强、形成草皮快、适口性好的特点,成为黑土滩种植的首选草种。目前已建成的2万亩种子繁育基地,每年可为20多万亩黑土滩治理提供种源。

  破解“卡脖子”生态难题

  “马玉寿能获奖,一方面是由于他做黑土滩治理几十年了,在三江源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乃至祁连山工程里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青海省政府把生态放在心上,扛在肩上的具体措施。”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张超远如是说。

  从2004年青海省科技奖励大会第一次颁发科技重大贡献奖至今,青海省政府已经先后重奖过13位对青海科学技术进步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而相较以往,这次重奖又显得有些不同。“以前青海搞资源开发,好多奖都在盐湖、地质领域,后来讲战略转换,讲可持续发展,讲绿色发展,这次候选的就有许多矿产、盐湖、光伏等方面的专家,但是相比较而言,马玉寿科研功底最扎实,对青海生态的贡献最大。”张超远说。

  自2001年青海省完成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16年后,谈起科技奖励对青海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张超远感慨万千:“作用还是很大的,解决了很多‘卡脖子’的问题。每一次奖励都有一个表率作用,马玉寿这次获奖正是长期坚持,扎扎实实搞科研的结果。”(马延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