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刘洋:万里高空撑起“半边天”
//www.workercn.cn2016-04-25来源: 河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2年6月,作为中国第一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航天员,刘洋与战友景海鹏、刘旺乘坐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

  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刘洋完成这项航空任务几近四年。在北京航天城接受记者采访时,她依然短发齐耳、皮肤白皙、面带笑容,身着军装的她举手投足间英姿飒爽。

  其实,飞行并不是刘洋最初的梦想。这个曾想过当律师、售票员、白领丽人的小姑娘,在高三那年一路过关斩将竟成了中国第七批女飞行员。

  2001年夏天,从航校毕业的她成为空军一名运输机飞行员。

  2009年,有着出色飞行纪录的刘洋报名参加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选拔。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她竟然幸运入选。按照标准,航天员飞行前应该进行3至5年训练。但由于神舟九号发射日期已定,留给刘洋准备的时间仅剩两年。

  “任务量丝毫没有减少,而且强度很大。”她说,这不仅是对脑力的考验,体力训练更为艰辛。

  进行航天员抗晕能力训练时,需要坐在转椅上,椅子绕着人的中心轴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同时头还根据节奏左右或者前后摇摆。刘洋清楚记得第一次转到5分钟时,恶心感一时间袭来的情形:“汗一下子就出来了,脸色苍白。”但是她拒绝叫停,“一起训练的航天员,没有一个叫停去吐的。如果你把自己转到想吐的程度就去吐了,那么你的身体会有记忆的,下一次你一见到这个转椅你就想吐。”

  第一次尝试后,她也曾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但经过调节,她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锻炼方法——打地转。

  这是飞行员常用的抗眩晕的自我训练法,即一只手拽着耳朵,另一只手从前面穿过去,然后弯着腰看着自己的脚尖,原地旋转。她每天坚持用功,从一开始每天正向、反向各旋转15圈,到后来强度越来越大。

  刘洋第二次去坐转椅时,8分钟很容易便闯过了。“其实这种训练刺激本身就在挑战人的极限,一旦你挺过来了,就突破了这个极限。”她说。不仅如此,超重训练、幽闭空间训练……每一种训练都在挑战不同极限,但她不曾以性别作为放弃的借口,“太空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会对你有所宽容,因此训练从来都没有男女之别。”

  现在,没有飞行任务的刘洋每天做的事情很简单——为下一次飞行时刻准备着。

  “我们依然在训练,因为每次的任务都不同,技术更新很快,我们既要学习新东西,还要巩固过去已有的。”她说,虽然枯燥,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她所钟爱的事业。

  中国计划在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

  刘洋期待将来有一天能登上这个被她称为“空中大别墅”的地方。

  作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她认为,探索宇宙的队伍中,女性的缺失是不完美的,也是不可持续的。相对于男性强大的体力优势,女性的互补角色不可或缺。

  “尤其考虑未来长期在太空狭小空间环境生活,女性特有的亲和力、强韧性以及低冲突性是很好的优势。未来太空生活不能缺少女性的半边天。”她说。

  □李国利 杨春雪 杨 欣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