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陈子元的四个“第一”
//www.workercn.cn2014-03-28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核农学第一位院士

  2013年11月14日早上8点半,陈子元像平常一样走出家门,步行前往办公室。从教师宿舍到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的办公室整1500步,到核农所实验楼1650步。

  数十年来,陈子元一直这样坚持步行上班。

  尽管已经年届九旬,跨入资深院士行列,陈子元还是坚持每天到办公室,上午处理有关事务,上网浏览世界科技最新动态;有时下午到实验室指导学生,解答学生的问题,乐此不疲。

  14日上午9时,记者如约来到东大楼216室。陈子元的办公室竟是如此简陋,10多平方米房内,5个书橱环立两壁,半圈沙发栖于窗前,书籍杂志从装得满满当当的书橱中“溢出”,挤满墙角、沙发甚至占领了办公桌。

  “我是1981年搬到这里的。”陈子元说,“1979年我担任浙江农大副校长,1983年担任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的办公室从没动过,已经32年了。”

  简陋的背后却是无比的辉煌。

  2004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80华诞时发来贺信称:“您是我国著名的核农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五十多年中,您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兢兢业业、治学严谨,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您培养教育的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农学事业的骨干力量”。

  陈子元之后,相继担任核农所所长的谢学民、孙锦荷、徐步进三位教授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相比起院士,他们更喜欢称陈子元为陈老师。他们表示,陈子元在中国核农学上贡献巨大,其专著《核技术及其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核农学》《中国核农学》《陈子元核农学论文选集》等8部在国内外学术界颇具影响。其中,《核技术及其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被评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核农学领域中内容最为丰富的专著”。

  徐步进说,我国的核农学是在陈子元的带领下开展起来的。而核技术对我国农业的贡献巨大,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期间,我国从事核农学研究的科技人员仅2000多人,而核农学对农业的贡献率却占到整个农业的10%。中国是世界上利用核技术诱变育种最大的国家,核技术诱变育种占全世界的1/4。陈子元支持开展的“辐射植物诱变育种”研究在核农所已成功培育出了20多个突变植物品种,包括水稻、小麦等农作物。

  其中,“浙辐802”是全球推广面积最大的诱变水稻品种,问世以来累计推广面积已达2亿多亩,按每亩比普通水稻增收40千克稻谷计算,经济效益就达20多亿元。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子元将核农学研究和应用领域拓展到包括农、林、牧、副、渔在内的大农业,并且覆盖到生产全过程。他将核农学与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相结合,把核农学的研究水平、测试效果和结论的解析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在促进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5年10月,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与浙江大学共建“植物种质突变创新及开发合作中心”,这也是IAEA在全球10个合作中心中最早设立的一个。

  “陈老师懂英语、德语、俄语和日语,每天还随身带个笔记本,看到听到什么都会在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自己有参考价值的东西。他的勤奋是有名的。”孙锦荷说,“他知识面很广,学化学,其他学科也学,阅读面很宽。他虚怀若谷,凡是他要去学的东西,一定会与人讨论,请教。还跟晚辈学习,直到现在还在学习。”

  浙江大学盖了一幢院士楼,陈子元分得一套,但他却谢绝了,至今仍住在华家池。“离家太远,每天来回核农所不方便。”他解释道。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一切归功于党和人民,归功于集体。”陈子元谦虚地说。(记者 叶 辉)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