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杨 兰:“小学哲学课”需渐进式放开
//www.workercn.cn2015-08-10来源: 荆楚网
分享到:更多

  “你觉得幸福是什么?”“讲讲你为何不快乐?”7月20日,一场以“重新发现儿童”为主题的儿童教育论坛在扬州梅岭小学西区校举办,教师韩莉梅表示“这节关于‘幸福’的哲学课是一次预演,下学期开始,哲学课将被正式纳入课程体系。根据教学计划,今年秋季,哲学课将被纳入学校三到六年级必修课程,三四年级一月一次,五六年级两周一次,学生所用的教材将由该校老师以及外聘的专家共同编写”(8月9日澎湃新闻)

  下一学期,哲学课将被正式纳入小学课程体系,成为与语文、数学等主流学科同等地位的“主打必修课”,消息一出,舆论有赞有弹。相当一部分公众毫不吝惜溢美之词,对此倍加赞同与褒奖,认为哲学有益,启迪心智就该从娃娃抓起。但也有不少家长不无担心,质疑哲学晦涩难懂,既不契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学习规律,也超出了孩子的接受能力,小学阶段就言之世界观、方法论未免为时尚早。“小学哲学课”无疑是将教育的坡度和起点过度抬高与提前了,难脱揠苗助长之嫌。

  以上两种说法看起来都不无道理,两相矛盾的根源还在于双方在认知观念上的偏差。站在推崇者的角度,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是却收效甚微,始终未见真章,多年的制度顽疾使得当下的教育模式始终绕不开应试教育的怪圈。开设“小学哲学课”,未尝不是素质教育的一次起步与重塑;而对一众家长来说,开设“小学哲学课”恐怕显得有些冒险与激进,哲学本就太过抽象,在学术界迄今为止也还是一个未被完全解开的课题,加之孩子年纪尚小,辨别力和理解力都相对较弱,花大把时间纠缠在深邃难懂的哲学理论上,无异于对教学资源和学习时间的浪费与亵渎,能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暂且不论,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消减孩子的学习热情,产生厌学情绪。

  话虽如此,也不尽然。在公众的既定观念中,哲学素来高深莫测,准入门槛高而乏人问津。作为过来人,相信绝大多数人与哲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基本上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门课程。之所以国内教育只在高中、大学阶段才初次开设哲学课,而在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甚少涉猎,是因为哲学不仅要求研究涉足者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也对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跳跃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这是社会对“哲学”的成见,也是国人认知上的一个误区。

  纵然哲学晦涩难懂,纵然哲学深不可测,但其实远没有世人想象中那么高大上,哲学也可以食烟火接地气,可宏观更可微观,不见得非得是大学校园的稀罕之物,也非高等教育人群的独享“专利”,更不是一味地灌输概念、死讲理论,未必不可以涉足基础教育领域。原因就在于哲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虽然其间涵盖了不少纯理论、强烧脑学科,譬如中国古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哲学等,但同样地,也囊括了相当多低思维课程,比如理想说、人生观等等。

  通过“小学哲学课”跟孩子们聊聊人生,谈谈理想,再结合孩子的秉性与心智,适当开发些诸如“什么是幸福”“讲讲你为何不快乐?”等基本哲学课程,循序渐进地沟通与引导,想必对孩子脑力的开发和其他文化知识的学习都是不小的帮助,对孩子的成长也具有深远的启蒙价值。

  毋庸置疑,开设“小学哲学课”,这在国内确实算得上首开先河,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哲学课有助提升文化课成绩也是有据可查。这么说倒不是斥责有关方面“东施效颦”完全照搬照抄国外做法,公众大可发扬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对“小学哲学课”予以选择性地吸收与借鉴,用以促进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创新之举引渡国内,如果在课程深度与教学方式上作出针对性调整,对准小学生“口味”,结合学生的适应度和接受能力,渐进式放开“小学哲学课”体系,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育大纲,因势利导,“小学哲学课”这场教学探索未必会水土不服。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