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评论

国际

中国扩大开放提振世界经济信心

新华社记者
2020-05-28 07:57:39  来源:北京青年报

  今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国际观察人士指出,在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背景下,中国表明扩大开放的坚定立场并进一步作出具体安排,有助于提振世界经济的信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新冠疫情导致人员资本等流动受阻,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受损,国际贸易大幅削减,开放贸易体系受到冲击,民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有人借此鼓噪产业链回迁乃至经济“脱钩”,引发关于经济全球化逆转的忧虑。

  全球化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人类进步的强大潮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经济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腾飞,生动诠释了“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的历史规律。此次疫情冲击全球经济,中国基于对世界潮流的理解和自身发展实践的总结,扩大开放而不固步自封,积极合作而非独善其身,显示出开放合作的信心和定力。非常时期,中国还携手各国以发展实效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疫情压力之下,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进度从未停滞。中国不断加大国家级经开区、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等示范区的开放力度,加强对外商企业的服务,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等,指导地方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切实做好服务以及外资促进、保护等各项工作。

  疫情压力之下,中国开放资本市场的速度正在加快。日前,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在实施近18年后,投资额度限制正式取消,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全球最大指数公司MSCI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亨利·费尔南德斯说,未来10年将是中国金融体系加快开放、纳入全球体系的10年。

  尽管有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直接投资净流入达149亿美元,体现外国投资者在华投资兴业的长期意愿。随着疫情缓解,今年4月份全国实际使用外资703.6亿元,同比增长11.8%。此外,外资控股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华密集开业,一批跨国公司挺进中国市场,一些重大外资项目在中国陆续上马,中国市场魅力依旧。

  疫情压力之下,中国疏通全球贸易的力度前所未有。受疫情影响,目前全球已有300多场国际展会延期或取消。成功举办两届之后,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筹备工作有序推进,企业商业展招展工作正进入冲刺阶段,签约企业已超过1400家,签约展览面积超过规划面积的80%。全力办好第三届进博会、为各界搭建经贸务实合作平台,体现了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立场,对加快全球经济恢复增长、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工作报告从促进外贸基本稳定、积极利用外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几个方面,就推进对外开放进行了部署。海外人士普遍给予好评,认为一个不断扩大开放的中国,将为全球经济稳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东亚经济研究所所长彼得·德赖斯代尔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他说:“中国致力于营造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这将有利于提升投资者信心,促进全球经济复苏。”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通过中国两会感受危难之际的信心和希望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之际,中国两会的召开引发全球关注和热议。在外媒看来,非常时期的中国两会虽有其特殊之处,但传递的仍然是中国保稳定促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是在危难之际愿做“及时雨”的大国担当。

  • 中工时评:用大数据服务好农民工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王均金提交了一份提案关于建立全国农民工信息大数据平台的提案。在提案中,王均金援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指出,去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9亿人,但每逢招工旺季依然出现“用工荒”,主要原因在于工厂和农民工之间信息不匹配。很多农民工依然依靠线下人才市场、包工头或者熟人介绍来找工作,而工厂往往也难以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到符合技能要求的工人,大大影响生产效率。

  • 中工时评:为职工“提素”持续贡献新“点子”

    5月24日,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提交大会书面发言《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凝心聚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让学技术、当工人成为社会时尚,让搞培训、抓培养成为企业自觉,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协同的技能供给体系。”

  • 中工时评:首先要凝心聚力做好这道“常规题”和“加试题”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于今天拉开大幕。在此之前,人民网、新华网分别进行了全国两会热词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包括就业在内的民生话题,依然是不变的一道道“必答题”和“常规题”,但就业这道“常规题”在疫情影响下,却有着“加试题”的意味,其影响较以前更大、更紧迫。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