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评论

国际

海外网评:稳就业成“硬指标”,中国发展有温度

2020-05-27 17:38:55  来源:海外网

  【编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特殊时期召开的中国两会,注定吸引全球目光。5月18日起,海外网推出“2020年,中国这样干”系列评论,从防疫、经济、外交、法治等多领域解读今年两会。此为第九篇。

企业招聘现场 (图/新华社)

  2020年中国经济怎么走,是两会期间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其中,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如何解决就业问题连日来引发持续关注。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就业仍然是重中之重。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刊文称,中国尽管没有设定增长目标,但确定了就业(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等目标。外媒对中国就业问题的密集关注,意味着在疫情对全球就业产生“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全球超10亿人面临减薪或失业风险的大背景下,世界希望了解能够解决就业难题的中国方案。

  “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着力稳企业保就业”……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高频出现达39次。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经济界联组会上强调“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并谈到对疫情下脱颖而出的“新就业形态”要顺势而为。

  作为中国最大的民生,就业不仅关乎发展大局,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六稳”工作、“六保”任务,就业都是摆在首位。从“就业”高频出现到设立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硬指标”,充分体现了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而解决就业这个世界性难题,中国有决心,更有对策。

  首先,以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抓手,着力稳企业保就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将稳就业提到了极高的高度,在多项稳就业举措中,核心就是通过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来实现稳就业、保民生。稳企业才能保就业,只有稳定就业岗位,人们才能牢牢端稳“饭碗”。疫情期间,中央和地方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减税降费、加大金融支持等方面,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事实证明,很多企业在帮扶下生产经营得到改善,就业形势发生积极变化。1-4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已经有354万人,在疫情下取得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这与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相比都是不小的增量。

  其次,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贫困地区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抓住重点精准发力。2020届高校毕业生将达874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而当毕业季遇上疫情,就业形势严峻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为帮助高校毕业生突围,2020年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比增加18.9万;同时,企业扩招、基层就业扩岗等多种措施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此外,各地还加大对毕业生创业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而对于2亿多农民工和几千万贫困地区劳动力,实行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并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尽可能吸纳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截至目前,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已有超过9成农民工实现返岗就业。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所说,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化解结构性就业难题,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

  此外,还将激发新业态发展潜力,不断打开就业“新天地”。近年来,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此外,自2020年2月以来,人社部已公布26个新职业,包括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社区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等,吸引了一大批人向这些新职业靠拢,有效拓宽了就业渠道。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小玫认为,对于这些“新就业形态”需要顺势而为,新业态从业者在劳动者权益保护、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和就业服务等方面有不同特点和要求,需要一个遮风避雨的“屋檐”,也需要撑起“屋檐”的力量。

  有市场、有政策、有活干、有钱挣,中国就业一定稳得住,中国的发展也会更有温度。

编辑:王晓超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通过中国两会感受危难之际的信心和希望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之际,中国两会的召开引发全球关注和热议。在外媒看来,非常时期的中国两会虽有其特殊之处,但传递的仍然是中国保稳定促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是在危难之际愿做“及时雨”的大国担当。

  • 中工时评:用大数据服务好农民工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王均金提交了一份提案关于建立全国农民工信息大数据平台的提案。在提案中,王均金援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指出,去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9亿人,但每逢招工旺季依然出现“用工荒”,主要原因在于工厂和农民工之间信息不匹配。很多农民工依然依靠线下人才市场、包工头或者熟人介绍来找工作,而工厂往往也难以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到符合技能要求的工人,大大影响生产效率。

  • 中工时评:为职工“提素”持续贡献新“点子”

    5月24日,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提交大会书面发言《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凝心聚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让学技术、当工人成为社会时尚,让搞培训、抓培养成为企业自觉,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协同的技能供给体系。”

  • 中工时评:首先要凝心聚力做好这道“常规题”和“加试题”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于今天拉开大幕。在此之前,人民网、新华网分别进行了全国两会热词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包括就业在内的民生话题,依然是不变的一道道“必答题”和“常规题”,但就业这道“常规题”在疫情影响下,却有着“加试题”的意味,其影响较以前更大、更紧迫。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