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石 诚:毒跑道频现,监管部门难辞其咎
//www.workercn.cn2015-10-15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学生陆续出现流鼻血、头晕、起红疹等症状,被疑有毒的室外塑胶跑道质量却没人检测……近日,苏州、常州、无锡等地“校园有毒塑胶跑道”新闻持续发酵。昨天上午省教育厅官方回应称,涉事项目系当地自筹自建。本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国家对于塑胶跑道的标准和限制都有明确规定,江苏也有专门的检测单位,只要严格执行,“毒跑道”事件应该不会发生。

  关于塑胶跑道,在十几年前教育部就有了定论:建设塑胶跑道对学校体育发展有积极作用,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严格管理、认真检测,杜绝伪劣产品进入学校。昨天的通气会上,相关专家的表态也再一次验证,合格的塑胶跑道理应是没有毒的,当地环保、卫生部门“无法检测、没有标准”的说法也不攻自破。之所以出现有毒塑胶跑道,而且还堂而皇之进入校园,源于施工企业“染毒”,监管部门“生病”。

  真相面前,首先暴露出这些监管部门水平不够,业务能力不足;其次他们是否对此上心,做到守土有责,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退一步说,即便真没有国家标准,就可以不作为,不担责了吗?没有国家标准,并不意味着每个监管部门没有自己的行业标准。例如,住建和质检部门可以严查施工、监理企业的资质,看看有没有层层转包行为,是否按技术标准施工;环保和卫生部门可以提前介入,在铺设前检测塑胶跑道的成分与毒性,鉴别其是不是合格产品;校方可以再多点主人翁意识,不要当甩手掌柜……如果都能各负其责,尽心尽力,又怎会让劣质跑道蒙混过关进校园呢?

  没有任何标准是天生,而标准的诞生正是基于责任。据介绍,目前江苏省的塑胶跑道质量把控程序源于南京江宁,2007年,江宁区曾经花费150万元组建专家组,提出了这套质量把控体系,之后到2011年,国家标准才正式出台。如果当时江宁也拘泥于没有国家标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又怎能建立起严格有效的监管呢?

  通气会上,专家也坦承现行检测标准有待提高。事实上,30年前的塑胶跑道不含任何添加剂照样能达标,而现在名目繁多的添加剂则让跑道带了毒。这提醒我们,所谓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没有技术是万能的,当技术失守时,就更凸显监管的重要、责任心的重要。

  为了给每个孩子健康的“起跑线”,构建规范、可操作的检测标准和监管体系是应有之义。未来,不妨将幼儿园、中小学的室内外装修、校园基建等问题统一考量,依法明晰责任,杜绝多头管理,并让整个建设流程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但在此之前,对那些失职渎职、监管不严、执法不力,导致学生健康受损,造成负面影响的责任人、责任部门,必须依法问责追究。只有这样,才能对责任意识淡漠、推诿狡辩等不正之风纠偏,才能更好地呵护国家的未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