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刘成友:别让村集体“空壳”化
刘成友
//www.workercn.cn2015-01-08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作为农村一员,农民生产生活一体化,对集体仍然存在信赖;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分散经营,仍然需要抱团发展,抵御风险,也离不开集体

  去鲁西北一个村采访。这个村依托当地一家大型企业,建起大大小小40多家民营企业。可奇怪的是,村集体一年收入只有不到1万元。没有钱,什么事都办不了。更要命的是,10年里换了11任村支书,人心都散了。

  造成这种局面,原因很多。而其中有个因素应该越来越引起注意:实行联产承包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带来的影响。这几年,采访了很多农村地区,发现都有类似情况:种地效益较低,一亩地一年收入也就1000元,土地受冷落;中青年劳动力大多选择到外地打工,导致村庄“空心”;村集体增收无门,导致集体经济“空壳”。

  鲁西某县3年前曾做过一个统计,约四成村集体“空壳”,没有任何收入来源。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作支撑,没有集体来统领,村内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民生服务等,往往都会成为问题。一位退休的老村支书忧心忡忡地说:“村里会都开不起来,哪还有一点儿集体观念?”如此情形,又何谈凝聚力、向心力?

  这样看来,重新关注“集体”,很有必要,它的分量,沉甸甸。

  山东省东平县同样遇到过这些问题。可喜的是,他们现在正通过改革走出这种困境。他们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让农民带地入股,所有权是集体的,承包权是农民的,经营权放给市场,由合作社或者大户经营。农民除收取土地租金,还可年底分红,在合作社打工的还有工资收入。集体也以土地或者资源资产等入股,从而增加了集体收入。

  “一统就死,一分就乱”,是长期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困境。东平县的土地股份合作实施了两年多,初步实现了农民致富、集体增收、留人拴心等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统分”困境。农村设施和环境越来越好,人气越来越旺。农村条件好了,又能挣钱,谁还一定往城里跑呢?

  我们曾经有过“一大二公”“一穷二白”的集体,让农民吃够了苦头。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不需要集体。作为农村一员,农民生产生活一体化,对集体仍然存在信赖;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分散经营,仍然需要抱团发展,抵御风险,也离不开集体。在某种意义上,“集体”不可或缺。当然,新形势下,这种“集体”是以新的方式呈现,应当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集体经济。

  在有关专家看来,土地股份合作实现了“集体”的重塑。一方面,农民土地入股,使一盘散沙的农民建立起横向的经济纽带,将农民重新组织起来了。另一方面,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为村集体注入了经济资源,化解了村集体“空壳化”的困境,从而达到了“产权发展、自愿互利、开放市场、分配公平、治理有效”的目标。

  股份合作中,既包括经营性资产,也包括土地。而对于广大中西部农村来说,土地产权改革更具推广价值。股份合作制改革,让我们看到了集体经济实现的一种有效形式,看到农民和集体两利双赢的另一种可能。改革需要探索,走出“空壳”困境,搞活集体经济,农村需要更多创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