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职工点题-正文
“汉字听写”为何能在电视上热起来?
//www.workercn.cn2014-11-11来源: 中工网—《黑龙江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4.3亿不重复的观众收看,首播平均收视率达1.099%,单期最高收视率仅次于《爸爸去哪儿》和《中国好声音》,排名第三。伴随大会同期举办的“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吸引了6亿人次参与,活动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了1320.5万,成为2014年夏秋最有影响力的网络活动之一。这是2014《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交出的一张官方成绩单。

  面对这样一份成绩单,尽管“吓了一跳”,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总导演关正文还是一脸忧虑:“‘汉听大会’虽然有能力战胜很多重金打造的明星娱乐节目,广告收入接近两亿元,但这样的节目可能依然无法避免被人为边缘化的前景。”

  10月3日,随着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冠军的诞生,这档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大型文化赛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节目播出的近3个月里,观众争相追看节目,同步听写,在微信、微博上晒出答题纸,收获好友的惊叹或者惋惜。尽管参赛选手主要是13岁的青少年,但节目掀起的汉字文化热潮却不分老幼,一年一度的“汉听大会”成了全民的汉字书写节日。

  但关正文的担心并没有因此减少:“去年‘汉字听写大会’获得了一定影响之后,实际上中国传媒界也出现了所谓的‘文化题材热潮’,跟风出了很多节目,但这些文化节目到今年迅速遇冷。”

  进入2015年招商季,从11月中旬开始,周五晚间将有9档强势的综艺节目,全国电视频道综艺节目井喷式增长,整个4季度周末,将有18档不同类型的综艺节目摆擂。有媒体统计明年将有200档新节目荧屏争霸,明年毫无悬念仍是“综艺年”。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将文化节目边缘化的根源归结于社会功利化的教育。“功利化教育使我们对物质的欲求膨胀了,对精神的要求放松了,精神越来越粗糙,语言文字也越来越粗糙。”在蒙曼看来,实际上不是我们跟传统之间陌生了,是我们跟传统之间的那种精英主义陌生了,跟理想的、审美的、优雅的东西陌生了。“我们有6亿人愿意‘焐热’汉字,这是一种很大的文化自觉。”蒙曼说。

  “文化的力量是比导弹、航母、核潜艇更有威力的力量,可惜我们身在其中却缺乏应有的认识。”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中国辞书学会原会长江蓝生指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中华文化屹立五千年而没有中断,汉字居功厥伟。那些生僻的古代字词也许一辈子也用不到,但是从传承文化的角度上来讲,却不能把它们视为毫无价值的无用之物,因为它们表现了汉字的含蓄和广博。在江蓝生看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意义,不仅在于让青少年多认识、多会书写一些汉字,更在于通过学习和书写汉字,培养一代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传统文化有很多非常精致、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存在着的普遍问题就是有价值而少魅力,这是今天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提出的巨大挑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认为,“汉听大会”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跟我们的生活有接轨。

  电视应该复制性地满足观众需求,还是创新性地满足观众需求?“汉听大会”在荧屏上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关正文表示,传承文明是一个漫长的责任,我们不为一时一地的得失患得患失,“自以为爱读书的人不多就关闭读书节目,以为没有人崇尚经典就取消文化类型节目,这样只能让爱读书的人更加远离电视”。

  但关正文相信,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需要坚守和担当。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有1200万中学生参与,体现了青年人群对汉字经典的热情,也让自己对文化题材的传播有了信心。“一个民族不能靠娱乐滋养精神,这也是一档文化节目具有长期市场价值的信心所在。”关正文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