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让技校成为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
郭振纲
//www.workercn.cn2016-06-13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据《工人日报》6月13日报道,为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山东省近日印发《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有关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交流引进、使用、激励等5个方面18条政策措施。山东将推动100所技工院校与1000家企业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合作培训和教师进企业、技能大师进校园等活动,贯通技工院校毕业生成长通道,技工院校毕业生分别按照全日制中职、高职(大专)或本科毕业生享受相应政策待遇及相关就业补贴政策。

  蓝领工人培养不稳定,金领工人可遇不可求,一直是一些企业劳动用工和职业教育培养中的难点和痛点。为了保证拥有稳定的蓝领工人,不少大型国有企业和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越来越注重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但一些非国有企业却不愿为此付出财力人力,怕“自己出钱为别人养了宝贝”。由此形成了越是大型企业越能出技师,越是中小型企业越是留不住高技能人才的现象。

  一边是企业急需高技能人才,一边是技工流失严重;一边是普通高校竞争激烈,一边是技工院校招不到学生,这样的矛盾,企业烦恼、政府头疼、学生无奈。

  之所以如此,从学生的角度看,成绩好的学生希望入普通院校给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自不必说,但成绩一般的学生也不愿入技工院校就有些不符合规律了;从企业角度看,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众多,企业可以轻松招到高学历职工,培养技工的意愿不足;从政府的角度看,大学生和技工院校毕业生都是新型劳动力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就业高峰没有出现拐点的情况下,对技工院校的扶助并不十分急迫,于是将“矫正”的主体暂时推给了企业。

  然而,从较长的时间维度和较远的空间维度看,技工院校与普通院校的招生矛盾,综合类大学生和技能类人才的培养矛盾,是不可回避的。无论是从工业创新的视角,还是从人才结构的布局出发,都应该合理解决技能人才的培养通道问题,都急需打通普通院校和技工院校招生的二元结构问题。因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稳定和高水平的技术工人队伍,是无法撑起技术立国、工业立国大旗的。

  目前,一些地方、一些企业开始逐步加大技工队伍的培养力度,着力扭转一些瓶颈现象。新型学徒制在一些地方的推行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山东实行的“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业与技工院校双师联合培养”机制,其他一些省市推出的“高职、技师学院的学生基础学习在学校,实操训练在企业”的联合教学模式改革,也意在解决此类问题。有些地方还从政策上加以引导。比如有些省市出台政策,技工院校的学生毕业生可以通过面试、评估后免试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有些企业出场地、出钱,不仅定向招收技工院校毕业生,而且为他们提供在校生活费等。

  大国工匠的培育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塔尖上的高端技术人才可以沿袭传统的师徒制养成方式,而塔基上的大量技工队伍则需要规模化的集成培养。只有塔基的技工队伍稳定了、技术全面了,才可能为塔尖上的高级技术培养输送“种子”。

  让技工院校成为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既要从在入口方面解决技工院校学生“低人一等”的偏颇评价,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难题,也要从出口方面为他们打通深造的通道,提供进一步成才的空间。只有塔基和塔尖联动畅通,制约技工院校教育、制约技工队伍成长、影响金领工人脱颖而出的因素,才可能化解。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成效如何,又直接关联到大国工匠队伍的扩大和稳定。因此,办好技工院校,非常重要。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