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何亚兰:守住农村教育的根(图)
//www.workercn.cn2017-09-08来源: 中工网--《劳动者报》
分享到:更多

守住农村教育的根

——陕西省最美乡村教师、周至县终南镇终南村小学教师何亚兰

  在她17年的教学生涯里,孩子健康成长是她“育人”的最大成就。她就是陕西省最美乡村教师,西安市周至县终南镇终南村小学教师何亚兰。

  扎根教育17年只因—种情怀

  教师节前夕,记者见到正在参加“陕西省最美乡村教师的巡回演讲”的何亚兰,一抹淡然的微笑让人感到“最美乡村教师”的质朴与风雅。

  选择执教生涯,何亚兰说,只因心中那丝恩情。

  小学时的她,相貌平平,成绩一般,缺乏自信的她总是将自己隐藏在人群之中,直到孙治民老师的出现,让她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他是我的美术老师,就是他发现了我在画画上的天分,并且不断鼓励我,帮助我,向我的班主任推荐我办黑板报,让我找到了在班级里存在的价值。”

  何亚兰告诉记者,孙治民老师让她萌生了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敬意,而初中班主任任鹏辉则坚定了她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

  何亚兰中学毕业时,在面对未来的抉择时,任老师的支持与鼓励给了她坚持追“梦”的希望和决心。“正是老师这样无私的关爱,让我坚定了要像他一样,成为一个传递温暖与希望的人。”

  就是这份信念,让刚刚参加工作的她,面对农村学校三大晌的工作时间,也能毫不退却。为了节省往返的时间,何亚兰千脆住在了学校里。当时,学校条件不是很好。秋天,阴雨连绵,房间漏水,长时间潮湿,没两年她就得了关节炎。农村学校条件差,和她一起分配的有些同事也因为各种原因调到县城了。

  2007年,县城一所学校向何亚兰抛出了“橄榄枝”。只要何亚兰去县城工作,就可以把女儿带到更好的环境中去读书。“到县城当个老师,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机会,但我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和坚守。”何亚兰说。

  她也曾心动过,但一想到班里45名同学,内心就割舍不下。

  就在这时,何亚兰生了一场病,当她从医院回到家,走到家门口时,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两名班长带领班上的43名学生守在家门口,耐心地等着她。看到何老师,他们一下子围了上来,拉住她的手,问这问那,安慰她。

  看着他们澈亮的眼神,何亚兰一把抱住孩子们,顷刻在心里流淌着一份激动,感动涌上心头。“这就是我的学生们,一个个朴实的娃。还要走吗?不,不走了。我要留下来,守着我的学生们。”

  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

  三尺讲台,关系未来。何亚兰深知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身为班主任,何亚兰十分注重班级管理,尤其强调班级团结。针对低、中、高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特色教学法。

  她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提倡学生自我管理,把班千部的评选从过去的指派变为由学生自己评选,让学生在“管”与“学”中,发挥自我潜能,颇受学生欢迎。

  记者见到何亚兰的这天,正逢新一届毕业班交到何亚兰手里,当问到她是如何开始“开学第一课”的,何亚兰神秘地笑了。

  原来,开学第一课,何亚兰是不讲课的,但会在班里实施一些“小测验”。像地板上有废纸,何亚兰会默默在一旁观察,看地上的废纸,会不会有同学主动捡起来丢进垃圾桶,看门口的桌子挡路,有没有同学会主动挪开,方便进出。

  “小测验”就像是一面镜子,清楚地照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活动。“测验结果是在意料之中的,大部分学生刚进新班级时,都不会主动揽活儿”。何亚兰说。

  开学第一课围绕“小测验”,通过亲自参与其中,同学们都认识到了班级团结的重要性,这也为日后的教学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工作中,何亚兰适时调整班级管理思路,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针对较低年级学生,正是“立规矩”“抓习惯”的最佳时机,通过教育引导形成良好的习惯。针对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何亚兰采取学生自管的模式,形成“每个学生有事千,能千事,少了自己就不行”的集体氛围,培育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

  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使何亚兰所带的班级在学校历年来的考核工作中总是名列前茅。赛教方面,何亚兰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