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落松地啊,请你听我说”
//www.workercn.cn2017-09-0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叔叔要我先到‘医院’,听听几个‘医生’的看法再做决定。”

  叔叔的想法是,农加贵如果到实地看看,兴许会改变主意同意去教书。

  于是,在叔叔的陪同下,农加贵大着胆子来到“医院”实地考察。

  “医院”有三个“医生”,一个叫农炳康,是“医院”的头儿,他以前当过工人,后来被送去培训过医疗知识,算是“医院”最有学问的人。

  一个叫王建知,以前常在乡村集市卖草药,算是一个懂医懂药的人,卫生局叫他来“医院”,弄些草药用酒泡了给村民吃。

  还有一位叫防明礼,虽然也穿白大褂,但实际是在“医院”搞管理。

  他们三人的任务就两个:劝阻村民外出的同时给村民发药。

  农加贵印象中,他们的打扮令人感到“医院”的氛围很紧张:“他们穿着白大褂,戴口罩,双手戴手套,脚蹬高筒靴,从头到脚,全副武装,他们把药放在医院的窗台上,村民从外面取药,他们也不和村民直接接触。”

  农加贵认为,农炳康在动员说服他来当老师教书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至关紧要的角色。

  “他反反复复给我做工作,叫我别怕,我说我还是怕,农炳康就告诉我,酒精可以消毒,他给我酒精,叫我上课之前先用酒精擦手消毒,如果心里还怕,就用酒精兑点水喝到肚里去,就没事了。”

  “用酒精防麻风病是可笑的,即便在当时,我也不相信,但农炳康答应我的几个‘条件’让我心动了。他告诉我,学校不在麻风村,在‘医院’,距麻风村有3公里多,我不需要和村民在一起,我和‘医院’的3个医生共同居住生活,麻风村的孩子没有病,而且是每天从麻风村走出来读书,我不用去到麻风村。”

  农加贵认为,“有医生做伴,麻风村又隔得较远,我不直接接触病人——这些条件使我决定留下来试试看。”

  于是,农加贵接下了这个当时每月只有19元工资的“高危”活儿。

  当时,这个村子村民——病人及其家属——有280多人,症状明显的病人还有几十人。

  “农民给我的补助钱币,用高压锅消过毒才给我”

  1986年9月1日开学,第一批学生来了12人,大的有12岁,小的有五六岁。

  学生家长中不少人有麻风病,学生是否会因为生活在一起的缘故感染麻风病不好说,换句话说,学生中到底有没有麻风病患者,当时没有体检的程序,加上感染这种病的潜伏期长达3至5年,所以,农加贵也不知道结局会怎样,稀里糊涂地就当上老师了。

  第一次上课前,农加贵还是按照农炳康所教授的“秘方”,用酒精擦手,也喝了点兑水的酒精,给自己壮胆。

  孩子们来了。

  随着叽叽喳喳的说笑声和脚步声越来越近,农加贵的心跳在加速。

  他担心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他们会不会流脓流血、瞎眼、嘴歪、断肢、跪着走路来学校?”

  不一会儿,孩子们进来了,农加贵一看,完全正常,没有那些恐怖的情况。

  “他们看上去和外面的孩子一样健康正常,很可爱,我的恐惧心理在逐渐打消。”

  再走到教室门口,距离更近了,他伸头看了看坐在里面的孩子,还是没有发现有任何麻风病状,和外面健康孩子一模一样,才按住忐忑的心,走进了教室。

  “但心里还是怕,”农加贵说,“说不怕是假话。”

  不过,恐惧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散去,“最主要的是,我待了好几年,没有被传染上麻风病啊。”

  另一个因素是,麻风村村民对他的那种“好”。“农加贵除了19元民办教师补贴外,村民又自发集资,每月给农加贵35元作为额外补助,1989年以后,政府给农加贵的教师补贴增加到了每月45元,但村民依旧每月给他35元。”文山州总工会副主席杨琪玲说,“这35元钱零碎得很,面值有元,有角,甚至有分,是村民用高压锅消毒后才让‘医生’转交给农加贵的。”

  每次收到这笔补贴,农加贵心里都很热,“头一年他们每次给我之前,都是用纱布包着钱,用高压锅高温蒸过,直到第二年我主动提出不要再蒸了。”

  每月35元的补贴,一直给到1998年8月,农加贵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为止,一共给了他5040元。

  此外,村民还划了半亩稻田种植水稻、1.5亩山地种植玉米来给他喂养鸡鸭改善生活,“田地全部由村民帮助栽种收割。”

  在农加贵记忆中,落松地的村民为了自己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能使的手段全使了。

  “他们已经发现,下一代要走出麻风村,要去掉‘麻风’的阴影,只有读书这一条路,为此,凡是涉及办学的事,比如出资投劳修整校舍、招募老师、为孩子升学等,他们不惜一切代价。”

  现在的落松地小学校址从1986年以来,已经三迁,“最早就是和‘医院’在一起,用的教室是‘医院’的一间屋子。后来搬离‘医院’,在距‘医院’约50米,比‘医院’高的一个小山包盖房,作为学校。再往后就直接与‘医院’彻底分开,直接从山谷谷口搬回到麻风村,在村子边建盖学校,这也就是今天的落松地小学所在地。”

  即使是今天的学校,在原校址上,校舍已经重建过。

  农加贵很感动的是,几次学校校舍新建和迁移,都是麻风村村民举全村之力来参与建设的,“第一次到‘医院’旁边建新校舍,那是一个小山包,必须推平才能盖房子,我先是找了一个开推土机的朋友,样样都说好了,他驾驶推土机来帮我们平地,但到要动工的那天,他因为害怕变卦了,没有办法,村长号召全村的成年人用人力来推掉那个小山包。”

  村民有的赶牛来拉土,有的是3个人一组,两个人用绳子拉擀板,一个人使劲把擀板摁进土里,一趟一趟地硬拉,硬是用了1个星期,把小山包推平,然后村民动手,建起了两间教室。

  而在此之前,是村民自发集资了8000元用于建校。

  “现在的落松地小学校址是1999年迁入的,那时有两间平房,是村民们用石块垒起来的,房屋质量肯定不行,用到2002年,政府出资,才扒掉重建,学校小操场的地坪,也是村民出力平整后再用三合土打起来的,一些病人跪着用锅铲收浆的情景我至今历历在目。”

  “农老师31年只身一人办学,是‘西畴精神’的生动体现”

  由于这个村庄的特殊性,孩子送出去读书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必须自己办学,所以,当下“集中办学”的教育改革对于落松地小学来说,或许被迫只能是一个例外。

  和全国其他任何一所“一师一校”的情况迥异,在这个特殊的小山村教书,“一师一校”是被迫形成的状态,因为没有人愿意或者敢来这所学校教书。

  尽管为了吸引教师来教书,村长告诉农加贵,只要村里能满足、能提供的条件,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去延请,但多年诸多的努力均是徒然,至今没有人愿意来这所学校任教,已经在此工作了31年的农加贵,从青春小伙(弱冠之年)到霜染两鬓(知天命之年),他忧心的是最多再过10年,他就要退休,如果继续没有人来,他一旦退休,这所学校在存活41年后,就自灭了。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