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辽河油田守井人:17年孤独磨砺成“创效专家”
//www.workercn.cn2017-05-22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新华社记者徐祥达、王炳坤

  从沈阳驱车60公里来到辽中区茨榆坨镇郊外,中国石油辽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厂17号采油站坐落在一片远离人烟的田野上。

  在这里,石油工人杨之光17年只身守护30多口油水井,在日常工作之余学知识、搞创新,累计攻克数十个技术难关,为企业降本增效6000万元,成为孤独中走出来的“创效专家”。

  原野深处有我“家”

  院内的水泥路面干净平整,路旁是两洼翠绿的菜苗,几间蓝顶的活动板房旁养着猫、狗,如果不是房后粗大的油气管线,这里就像个普通农家,只不过附近没有乡邻。

  体态魁梧、皮肤黝黑的杨之光走出板房,跨上一辆旧电动车带记者前往油井,一会儿爬上井台,一会儿钻进管线下细细观察。“每天上午一趟、下午一趟,晚上11点还要来看看运行中的油井。”他说。

  这样的工作每天周而复始,无论风雪,也没有节假。“人家住楼房生活在城里,咱俩工作、生活几乎与世隔绝,如同一对苦行僧。”一开始,陪同杨之光的老伴没少抱怨。而今,二人都已习惯了这里的平静。

  野外条件艰苦,有一年下大雪,井场附近一个齐脖子深的沟渠被大雪填平了。老杨一早出门听到抽油机有异响,慌忙跑向井场,一脚踩空掉到渠里,整个人都被积雪淹没了。“最后我是顺着管线爬着去的井台,还好机器没事儿。”杨之光回忆说。

  茨榆坨采油厂采油作业三区党总支副书记安保峰介绍,像老杨工作的这种采油站,标准应当配齐10个工人。“人员不足,只能派老杨这种有经验、技术全面的老工人来驻守,没想到他把这里管得井井有条,打理得像自己家一样!”

  用创新驱散孤独

  远离喧嚣嘈杂,反而给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创造了空间。老杨干一行、爱一行,常年与机器设备打交道,他养成了爱观察、爱琢磨的习惯,并从中攻克了不少技术难题。

  老杨文化不高,早年他自学了机械制图,完成的零件图基本能达到直接加工的程度。生产中遇到瓶颈,大毛病打电话找人来维修,碰上小故障,他总会再三琢磨,寻求突破。

  经过多年的琢磨,他发明的“抽油机井深井泵旋入式w水流固定凡尔”改善了直通式入液易沉积、易漏失和热洗效率低等问题,而“注水井旋入式单流阀过滤器”的发明,则提高了过滤精度,减少了易冻部位。

  这两项发明首先于采油作业三区的8口油井试验成功,平均提高泵效2.7%,提高热洗效率30%,累计创效百余万元。

  17年间,杨之光从一个基层巡井工,成长为厂专家创新工作室的骨干成员,其三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6项创新在辽河油田得到应用,累计为企业降本增效6000万元。

  “管井不能光靠拼,还要有个‘巧劲儿’。”这是老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有人说他傻,给自己添麻烦、找活儿干,但老杨嘿嘿一笑:“守着这么个小站,每天除了简单、重复劳动,还不如从机器设备中找点乐趣!”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