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李鸿艳:用爱心叩响无声世界(图)
//www.workercn.cn2016-05-07来源: 河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既当老师又当妈

  “用十五年的青春年华换回一份份沉甸甸的爱,这是我人生的价值所在。我要为爱坚守,让更多孩子在无声世界里奏出美丽的乐章。”日前,“中国梦·赶考行”第三期365百姓故事汇群众宣讲活动省级预赛在石家庄举行。作为50位基层宣讲人之一,隆化县第二中学特教部教师李鸿艳的倾情讲述,感动了现场不少人。

  今年34岁的李鸿艳,2001年从邯郸特教师范学校毕业,来到隆化县第二中学特教部任教。刚一上班,她就担任了特教部一年级的班主任。

  当时班里大部分是有听力障碍的六七岁孩子,他们小小年纪就远离父母,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过起寄宿生活,很不适应,有的又哭又闹,有的总想往外跑。19岁的李鸿艳充其量是他们的“大姐姐”,却不得不将“老师”和“母亲”的职责合二为一。她要照顾孩子们吃饭、睡觉,给他们洗衣服、梳头发,陪他们一起玩,有时还要半夜起来给他们掖被子。

  有孩子病了,她常自掏腰包带孩子去看病,给他们端水喂药。有的孩子没学会自己吃饭,急得直哭,她就一口一口地喂,等到孩子吃饱了,自己才去吃。

  一个叫王红的女孩认生,又不肯吃饭,一到中午就站在太阳底下。李鸿艳劝不回,就陪她一起站在外头。等她愿意吃饭了,李鸿艳才把准备好的午餐端给她,自己常因此饿肚子。

  选择了特殊教育,就是选择了艰辛与付出。但这些听障孩子同健全孩子一样,心里也藏着满满的爱。

  有一天,王红用粉笔歪歪扭扭地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字:“李老师是妈妈”。李鸿艳看了,眼泪夺眶而出。

  李鸿艳的班里曾有一名轻度智障学生,刚毕业那几年,经常给李鸿艳打电话。不管白天黑夜,李鸿艳都不厌其烦地陪她聊天。

  后来,这个学生结婚了,电话也渐渐少了。不过知道她过得好,李鸿艳也就放心了。没想到有一天李鸿艳回家,竟惊讶地看到这个学生站在她家门前。

  看到李鸿艳的一瞬,这名学生的眼里泛起泪花:“李老师,我都想死你了!”原来她弄丢了李鸿艳的电话号码,可又实在太想老师了,就一路打听着走了两公里路,找到了李鸿艳家。

  既教发音又暖心

  和健全孩子比起来,听障孩子的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明显较弱。普通学校一个学期的课程,在这里往往需要2到3个学期才能完成。如何给听障学生重建一个有声世界,是特教老师的责任。

  听障儿童的课堂教学是口语、手语并用的双语教学,可是手语书中的词汇量有限。每次备课过程中,李鸿艳除了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制作教具,还要反复查阅各种手语资料,确保学生学到的手语准确无误。

  为了使学生能发音、发准音,她总是把自己的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让孩子真实感受到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别,以及气流量的大小;她常常把学生的小手放在自己的鼻子上、脖子上,让他们感受鼻翼及声带的振动。

  学习发音尚且如此费力,学习一篇课文的难度可想而知。有时候一个抽象词语要用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手势来解释。简笔画、肢体语言、情境表演……能想到的方法,李鸿艳全都用上了。哪堂课下来,她都是声音沙哑、全身酸痛。

  岁月悄然,几度春秋,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这里成长,而后开始新的生活。他们仿佛一只只风筝,尽管飞得更远了、更高了,但李鸿艳依然小心地牵着一根根线。

  有一天,一个已经工作的学生在微信上问:“李老师,为什么有人看不起聋人?”李鸿艳的心头一紧,她努力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想着法儿地安慰他、鼓励他,直到解开这名学生的心结。

  “人生不易,需要坚强面对。听障孩子更不易,所以必须更坚强。”李鸿艳说,她会尽全力呵护那些容易受伤的心,给他们鼓舞和力量。

  □本报通讯员 刘春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