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刻晨拓至老不倦-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暮刻晨拓至老不倦

60年寂寞中坚守传承,古籍修复大师和徒弟们的故事

2020-09-21 08:11:23 来源:劳动报

  碑刻、拓片、修复古籍,尽管与车水马龙的淮海路只有一窗之隔,这里的清寂似乎又与外面繁华的大千世界毫不相干。他们为何选择了坚守,甘愿坐这一张冷板凳?又是怎样的精神让他们一代一代坚持到了如今?劳动报记者走进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记录下传承背后的故事。

  师父的礼物:一本册子与一生心血

  这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下午。赵嘉福和徒弟张品芳站在装裱专用的案台前,正默契十足地讨论着一册碑拓本的内页尺寸。赵嘉福看出了记者的好奇,一页页翻开来介绍,里面所刻画作有的是请老友绘就,有的则是他太太的作品。“你看这幅雨听芭蕉,虽然只有黑白两色,却能看出叶片的正反面,这就有许多刻法上的讲究。”

  而让赵嘉福自己颇为满意的,是开头那篇文言文自序:“余少好丝竹,及壮年与石为伍,暮刻晨拓至老不倦。”短短几句,已将自己六十年职业生涯悉数道尽,说到这一生在古籍修复和碑刻传拓上的追求探索,他用了“小鸣大索,寂寞求之”八个字来总结。

  一字一句念完自序,赵嘉福关上册子,沉默了几秒钟。面前的红色裱台明显有了时间侵染的痕迹,柔和的光线中,它给师徒二人反射上了一层浅浅的红晕。再前方,立着的几块大墙,几乎已经被浆糊与纸张的痕迹完全覆盖,层层叠叠一横一竖间,早已将漫长的岁月悄然记录。

  师父的传奇:修复的古籍不计其数

  赵嘉福“暮刻晨拓”可不是说说而已。新闻中说,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修复师生涯中,以“博雅”闻名的赵嘉福带领团队,抢修了大批饱含中华民族丰富而宝贵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的文献资料。经他妙手回春的古籍善本、名人尺牍和碑帖拓片不计其数,他还参与了众多国家重大修复项目,包括国家图书馆善本《赵城金藏》、明代《西厢记》,以及嘉定太仓古墓出土古籍等。

  长达2个小时的采访中,赵嘉福思维敏捷、中气十足,完全看不出已近耄耋之年。“大家都说我性格好,他们还不知道我十多年前就得了肺癌,五年前又转移到了肾,连医生见到我都很惊讶,说你怎么还活着!所以说人的心态很重要。”他沉吟片刻,话锋一转:“但实际上也要承认自己老了。精力体力眼力都不如前,所以我也总想着媒体应该多讲一讲传承,没有徒弟来继承这份事业,那也传不下去了。”

  徒弟的秘籍:跑龙套与“拍马屁”

  在成为低调的“泰斗”之前,少年时期的赵嘉福曾跟随名家黄怀觉先生做了数十年徒弟。后来他也有了自己的徒弟,再后来徒弟又有了徒弟,从上海图书馆到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再到各地图书馆传习所,桃李早已名满天下。

  60年前,学徒赵嘉福是从最简单的打扫卫生收拾工具开始做起,早上为师父泡好茶、磨好刀,当师父开始工作了,他就在旁边帮忙递工具。有时递过去的刀不是师父要用的那把,师父二话不说直接丢在一边,他就要赶紧再奉上另一把。时间久了,机敏的他自然也就看懂了干什么活要用什么样的刀。

  等跟学了几年,赵嘉福开始主动提出帮师父打下手,做一些初步的工作,比如把碑刻的字先去除中间工作量较大的地方。如果师父同意,说明自己基本上得到了认可,直到铲出和师父一模一样的刀口,这道工序才算过关。“到最后,哪怕关着门,我在里面刻碑,外边人听声音、节奏都跟师傅一样,这才算可以了。”赵嘉福对于人才培养有着自己的时间准则:头三年当小工跑龙套,十年左右方能成才。

  徒弟的自觉:不问“蠢问题”

  作为赵嘉福唯二最为得意的门生,张品芳也已在上海图书馆工作了31年,如今她是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的当家人,也是全国不多见的能独立完成从篆刻到传拓和拓片修复的专家。赵嘉福还记得张品芳当徒弟那会儿的样子:刚从图书馆其他部门调来,单纯得像一张白纸,全身又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张品芳自然也领教过师父的严厉:工作时不苟言笑,尤其不喜欢徒弟不假思索开口就问问题。如果有人不小心问出了“蠢问题”,赵嘉福立刻拉下脸来,一双本来就大的眼睛便瞪得更大。他有自己的理由:“你问话之前自己都没有去琢磨,开口就问出外行话来,我要怎么回答你?我师父当年也是这样教我的。”

  赵嘉福还给徒弟们定下了两条死规矩:一是经济上不接外快、不搞收藏,二是生活中要品行端正,不能出现作风问题。张品芳如今一直记在心里、努力践行。“我觉得跟着师父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绝对信任对方,崇拜他的技艺、敬仰他的为人,”张品芳说,“就算一时对他的话存有疑虑,也绝不会去跟他顶嘴争辩,也许假以时日,你就会明白背后的深意。”

  他们共同的心愿:去往更高处

  “你张老师年轻时就特别拼命,总想着要超过师父。有次我们师徒几个一人负责刻一行字,等我去抽烟的时候,她数了数发现我比她多刻了三个字,她就宁愿不休息也要把进度赶上来。”向记者说起这段往事,赵嘉福露出欣赏又得意的笑,“所以说,一个师父除了好手艺,还要有识人的本事。”

  不过,对于师父的“指认”,张品芳予以了否认:“当时还年轻,我真没敢想超过师父这件事。”她声音温和但充满坚定,“但是现在,我想超过他。”

  几十年不过转瞬之间,在这光阴流淌过的不大的修复室流里,许多设备早已更新换代了好多代,当年案前年轻的人儿也变了模样,一切好像都在发生改变。“但如果说我们这几代人有什么没有改变的话,那就是不断要求自己要求徒弟,把这份技艺坚持做得更好、更精。”而她,也要向师父超过他的师父那样,付出更多努力,越过他的高度。

  “在此之前我一直想的是如何学到师父的全部手艺,但事实上这条手艺的山峰是没有顶点的,师父至今还在不断探索中提升自己,而我的领悟和体会,也随着新问题的出现与解决在提高。”张品芳说,自己接下来想把这诸多经验心得付诸笔端,编辑成册后传授给更多徒弟。

  就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江湖里还流传着宗师的故事,他的徒弟们也早已名震四方。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路的尽头还有更高的山,为了门派的振兴,他们要超越的不仅是师父,更是他们自己。(劳动报记者 唐一泓 文/摄)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疫情期间 这些女性电影人在做什么?

    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让“姐姐”成为了今夏最热门的话题,再加上《三十而已》等剧的热播,使得女性力量在今年尤为突显,成为疫情阴霾之下的一道光芒。

  • 他想当个好演员,而不是大明星

    “乘风破浪的,不只是我们面前的这30位‘姐姐’,还包括台下的你,也包括台上的我,我们都在各自的舞台上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在今夏热门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最后一期直播当中,黄晓明有感而发。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人生七十正年轻

    曹德旺会走上制造玻璃的道路,还多亏了一位脾气不太好的司机师傅。

  • 透明的玻璃,透明的福耀

    图①为福耀玻璃某海外工厂内景。图②为曹德旺。几天前,台风与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地福建福清“擦肩而过”,带来了充沛的雨水。经过暴风骤雨的涤荡“透明是玻璃的基本属性,也是福耀玻璃的本色。”曹德旺表示。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