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古代文学博士教你如何做“铁粉”-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古代文学博士教你如何做“铁粉”

2019-08-05 09:22:18

  为他朝思暮想

  为他衣带渐宽

  为他拉“粉丝”拼“超话”

  为他怒怼“黑粉”

  为他著书立传

  为他“跨圈”科普……

  1978年在合肥 受访者供图

  这些看起来很熟悉的“铁粉”日常

  有一位与新中国同龄的老人

  不仅全做到了

  甚至把自己的一生

  奉献给了心目中的偶像

  “诗圣”杜甫

  甚至为他登上央视《百家讲坛》

  向全国观众介绍自己的偶像

  论起“追星”

  这位老人一点也不输周杰伦的粉丝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古代文学博士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大陆历史上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几年后,这批代表着当时学术界最高水准的业界精英培养出了新中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的首批博士。

  莫砺锋正是其中之一,1949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他,从插队农村的中学生到博士论文答辩成功,只用了七年多的时间。1984年,莫砺锋的博士论文答辩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那一年他拿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张古代文学博士毕业证书。

  尽管有“第一”的头衔,但莫砺锋却“衣带渐宽终不悔”地走上一条冷清而漫长的“追星之路”。

  1979年在南京 受访者供图

  始于患难的“一生情”

  尽管如今早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领袖人物,但莫砺锋却笑说,当年的“初恋”是理工科,却与古代文学“患难见真情”。原来在高中时,莫砺锋一心想要报考清华大学的电机系,报效国家。

  然而,在漫长的知青岁月里,“暂将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苏东坡的这句名诗,反倒成了莫砺锋生活中的常态。

  在无数个没有煤油灯的漆黑夜晚,莫砺锋在默诵回味古诗中,与杜甫、李白、苏东坡、屈原、陶渊明、辛弃疾成了“莫逆之交”。

  1985年在南大 受访者供图

  “1973年的秋天,我正在田里割稻子,一阵狂风从天而降,刮破了我住了五年的房子。由于重铺屋顶要几天时间,那天夜里,我缩在被窝里看着破屋顶外满天的星斗,寒气逼人,四周漆黑一片,正在心里难受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温和、苍老的声音从黑暗中传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莫砺锋第一次感同身受到杜甫这首名诗中的意境和力量。

  千百年前的诗词和诗人令莫砺锋走过了艰难的青春时代,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陷于才华的朝朝暮暮

  1977年恢复高考后,莫砺锋先是考入安徽大学外文系,又在机缘巧合之下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成为程千帆的弟子,从此“一头扎进”古代诗词的研究事业。

  1980年与程千帆在南京 受访者供图

  尽管研究一些“小众”的人物往往是学术容易出成果的捷径,但莫砺锋还是坚持“粉”上了最有才华的“明星”。为了”追星“,莫砺锋也做到身为一名”铁粉“的极致:为他朝思暮想、为他写书立传、为他留下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作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杜甫评传》的作者,莫砺锋倾尽一生心血研究的诗人仍是杜甫。在为“偶像”撰写评传时,莫砺锋与杜甫可谓“朝夕相对”,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天晚上,莫砺锋甚至梦见了杜甫。

  截图自《杜甫评传》

  “他清瘦、憔悴、愁容满面,甚至他还和我说了几句话,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莫砺锋每每遗憾,未能记住梦中杜甫到底跟自己说了什么。

  “素被称为‘杜陵诗卷是图经’的杜甫,最为人称道正是他的记行和山水诗,他的山水诗不仅气势磅礴,而且有大量真实客观的地理描写,足以让我们在时隔千百年后仍可以准确了解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山水风貌。”莫砺锋通过梳理杜诗中的年代和地点线索,为这位一生萍踪飘渺的诗人绘制了一张行踪示意图,也可能是杜甫第一张最接近真实的人生地图。

1 2 共2页

来源:中国新闻社微信公众号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万家灯火的背后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为航天器披上“护身...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雷军:“码农”的梦想

    雷军 18岁以优异成绩考上武汉大学计算机系,仅用两年修完学分并完成毕业设计;大三时,靠帮人开发软件已成为年轻的百万富翁;不到30岁就已成为金山软件CEO……企业家雷军大学毕业时,雷军在国内程序员圈子已名声大噪。1991年,他加盟北京金山软件有限公司,带领团队技术创新、攻坚克难

  • 退伍军人朱凌波:小兵有大爱 退伍不“褪色”

    朱凌波,宁乡市老粮仓镇人,1999年参军入伍,在山西某部服役,由于表现突出,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2002年,朱凌波退役回乡。退伍后,家境贫困的他打过工、摆过摊,如今在宁乡开了一家餐饮店。十多年来虽然历尽坎坷,但他那种积极向上、敢于担当和助人为乐的军人精神却没有“褪色”。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