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王健:古典音乐赋予你直面生死的勇气(图)
//www.workercn.cn2017-07-25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王健:(笑)当时中国比较封闭嘛,不知道该穿什么;当时我也不知道斯特恩是谁,只知道要给外宾演奏,就从当时的训练曲目中随便挑了一首。你观察很细致,我演奏的埃格尔斯《G小调奏鸣曲》其实是小提琴曲。那个年代大提琴训练素材实在是太少了,很多都是我父亲从小提琴素材改编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讲我的技术比较好也是有原因的,从小我的双音、高把位、换把等技术练习都是按照小提琴的要求来的,训练非常残酷。

  记者:如今38年过去了,这部纪录片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健:这是一次曝光。音乐是艺术、也是表演艺术,所以说成名要早,你才有更多的机会探索自己的艺术。因为这部纪录片,我才有机会去美国读书,林寿荣先生也是看了这部纪录片才赞助我的学业,否则家里也负担不起出国费用。

  这部片子其实是拉近了中美两国人的距离,许多海外华人也终于看到了自己“家”是怎么样子。这几年我们最成功的纪录片还有《舌尖上的中国》,当艺术品来拍的,给外国人强大的亲切感。

  关于比赛:参赛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舞台之外的王健,其实并没有那么“苦大仇深”。他随和得如同一位邻家兄长,在朋友圈里晒女儿、晒美食,还时不时来点冷幽默,和一般的60后并无二致。

  记者:现在很多年轻演奏家都很愿意参加各种比赛,你也出任了很多大赛的评委,但也有声音说为比赛而比赛并不利于音乐家的成长。你怎么看?

  王健:如果可以的话,最好不要参加比赛,比如郎朗和王羽佳,很小就有演出机会,就出名了。没办法被大家注意到的话只好去参赛,拿了第一名大家会关注,这时候才有机会展示你的演奏水平,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记者:很多人都把你和马友友并称为大提琴界的“华裔双雄”,但从知名度和票房号召力来说,马友友的确更大一些。介意外界对你俩的比较吗?

  王健:马友友是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被这么比较是我的荣誉。

  记者:转眼间大提琴已经和你度过了40多年时光,是不是已经抵达“人琴合一”的境界了?

  王健:确实我的身体慢慢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很多人看我的手臂肌肉还以为我打网球的。我没法打伞,也很难把手举过头顶,因为手臂肌肉太重了;因为长时间按弦,左手也比右手长一点。之所以演奏家的技术要达到一定境界,真的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就像一个天天跑马拉松的人,一般人没法比。

  王健简历

  出生于音乐家庭,4岁起随父王树棠学习大提琴。10岁在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学习时,因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而成名,16岁时赴美国耶鲁大学学习,随后进入茱莉亚音乐学院深造。

  1987年王健首次在纽约卡内基威尔厅和以色列耶路撒冷音乐中心举行了独奏会,得到热烈反响和高度评价,从此逐渐走上职业演奏家的道路。1989年美国的《美国音乐》杂志评选他为“杰出青年音乐艺术家”。

  这些年来,王健和世界很多顶尖乐团进行过合作,在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音乐会,被国际媒体誉为“极具东方人文气质的大提琴家”。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媚)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