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图)
//www.workercn.cn2014-12-12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讲述人:吴先斌 讲述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雨花台区,当年曾是南京城外发生激战的地方,如今仍留有日军屠杀中国军民的万人坑。在安德门大街48号,有一栋不起眼的四层小楼,楼上“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匾额被酒店饭馆的招牌包围着。走上狭窄的楼梯,可见楼道里写满了参观者的留言。馆长吴先斌是一位民营企业家,办博物馆耗费了他大量心血,甚至时常感到精疲力竭。然而看到写满墙壁的留言,想到自己的抗战博物馆让那么多人记住了八年抗战,记住了南京大屠杀,他似乎又有了无尽的力量。“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守人 抢救资料越来越紧迫

  “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无望和无救的。”走进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北京晨报记者看到,入口处墙上镌刻着田汉的名言警句。在展厅一进门的侧面,悬挂着的72张表情各异的老人照片,均为馆长吴先斌采访拍摄的幸存者照片。

  馆员张志明默默擦拭着照片上的浮尘,这是八年来他们走访过的大屠杀历史见证人,可惜其中大多数人已作古。“我觉得馆长所做的采访工作很及时,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视频资料。”

  博物馆展厅最里侧,三面墙上挂满了镶嵌在镜框里的“血手印”。“我们采访了全国各地500多位抗战老兵,每个人都拍下了视频资料,留下一个手印,这里只放下200多个。”张志明说,“血手印”既代表着老兵们曾经经历过的血的洗礼,也在警世后人,不要忘记历史上血的教训。

  2013年12月,四位参加南京保卫战的老兵来到民间抗战博物馆,向所有南京市民敬礼道歉:“对不起,我们没有守住南京。”这成了当时轰动全国的一次新闻事件。如今,四位老兵的敬礼合影仍然挂在博物馆里,可惜其中有的人已经离世了。张志明说,这让人惋惜不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抢救整理大屠杀幸存者和抗战老兵资料的工作,变得越来越紧迫。

  守物 投巨资收购珍贵文物

  吴先斌是位民营企业家,在南京经营着一家装饰工厂。从2006年至今,开馆八年,以厂养馆,用他的话说,酸甜苦辣,走过了博物馆的“抗战八年”。

  吴先斌每天都要在博物馆待上六七个小时。2006年以来,这间博物馆耗费了装饰厂过半的利润,而吴先斌搜寻、维护馆藏的时间更是远远超过在厂里的时间。如今,博物馆共计有馆藏文物3700多件,抗战书籍4万余册,八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吴先斌的收藏来自民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有博物馆的一些不足。

  北京晨报记者注意到,在民间抗战博物馆的收藏中,有着不少珍贵的历史文物。一个展柜里,放置着一个金属盒子,上面还有大小不一的几个旋钮。张志明介绍,当时收购来时,谁也不知道这个盒子是做什么用的,直到2013年的一天,一位昔日国民党将领来馆参观,看到这个金属盒子后便叫道:“这是日军的信号干扰器,我们就吃了它的亏!”原来当年日军攻打南京时,就是这电台信号干扰装置,扰乱了守军的通讯。

  在另一组展柜里,摆放了不少票据,都是南京陷落前后,国民政府要员的一些个人捐款记录,从几千元到十万元不等。张志明说,这些老票据均是从银行收购来的,反映了抗战时期全国上下捐款捐物支援抗战的情形。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