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木匠贺显龙:传统手艺不能丢
//www.workercn.cn2016-06-24来源: 劳动时报
分享到:更多

  在兴义联新村纳西组,贺显龙是个不大不小的传奇人物。

  说他传奇,是因为他的经历。

  贺显龙出生于木匠世家,家里爷爷、父亲都是木工。从小在耳濡目染下,贺显龙就跟着长辈学习木匠手艺,可谓是“家学渊源”。

  那时候还是木匠很吃香的年代。远近十里八村谁家要盖房子打家具,都要找上贺家门。从少年时代,贺显龙就跟着长辈,过着这种木匠行话“踩百家门”的生活。日子一天天过去,贺显龙的手艺一天天精湛,慢慢地有了出外闯荡的想法。

  19岁那一年,贺显龙的父亲交给他一个箱子,那是装着锯、斧、锉、凿、锤、刨、墨斗等全套木匠工具的“百宝箱”。父亲说:“这是你爷爷当年传给我的,现在是你的了。你想出去闯,我不拦你。啥时候闯不下去了就回来。不过有一点,不管什么时候,咱们木匠的传统手艺不能丢。”

  背着箱子,贺显龙出了家门,一去就是八年。这八年里,他的足迹遍及南北,赚过钱,也吃过苦。每到一地,在打工之余,他都会默默学习当地的家具风格,与自己的家传手艺相比较,取长补短,精益求精。

  但是,贺显龙渐渐发现,和所有的传统手工业一样,木匠工艺也受到了新兴工业的强烈冲击。锯子变成了电锯,凿子变成了电钻,传统的榫卯也用钉子和胶水代替了。

  由于一直坚持用传统工艺打家具,贺显龙慢慢落伍了。自己要忙上大半个月的活,别人两三天就可以完成。这样的效率,让他很难和别的人竞争,曾经红火的生计也逐渐艰难。

  贺显龙迷茫了,有段时间,他甚至也想放弃自己的坚持,和别人一样。这个时候,他想起了父亲的话。

  2000年,贺显龙回家了,带着那个陪了他八年的百宝箱。

  6月18日下午听完贺显龙的经历,记者忍不住问了一个也许不那么恰当的问题:“为什么一直坚持传统手艺而排斥新技术呢?是因为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吗?”

  “不是不接受。”想了一下,贺显龙慢慢地说:“新技术新工艺有它的优点,不能说它不好。我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我觉得,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如果在我这里丢了,那太可惜了。“

  让贺显龙感到欣慰的是,在家乡,乡亲们还是喜欢用传统工艺打造出来的家具,他从小练就的手艺,又有了用武之地。

  多年在外磨炼,让贺显龙的手艺更上层楼。很快,远近几个村寨的乡亲们都知道,当年的小贺木匠又回来了,手艺比以前更好了。找他打家具的人越来越多。

  没多久,村子里成立了劳务输出公司。凭着走南闯北多出来的见识,贺显龙加入了其中。现在,他干的活路都由劳务公司出门接洽,他只管做工,由劳务公司结算报酬。

  “现在在劳务公司,每天大概能挣200多,关键省去了和客户打交道的麻烦,有什么纠纷也由劳务公司去处理,省心!”说起这些,贺显龙乐呵呵的。

  更让贺显龙开心的是,在他的带动下,一股学习传统手工艺的风气正在家乡悄然升起。几年来,贺显龙已经在周围德卧、乌沙等乡镇招收了十多名徒弟,甚至有从云南过来拜师学艺的。

  言谈中,贺显龙从旁边搬过一张椅子指给我看:“看,这是我徒弟的手艺,整张椅子全是榫卯,一根钉子都没用!”

  从贺显龙喜笑颜开的脸上,我看到了传承的可贵。(傅合连 本报记者 倪殷 摄影报道)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