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农民育种人弭尚岭的故事(图)
//www.workercn.cn2015-07-08来源: 农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资料图

  他平时不善言谈,但只要一说起小麦就滔滔不绝停不下来;

  他生活很节俭,两个馒头就能果腹,但花几十万购置育种人工气候室却毫不吝惜,甚至为了育种他倾家荡产,已欠债数百万元;

  他为人很和气,但能为了几株麦穗,心疼得流泪,和妻子跺脚。

  很多人觉得他很怪:“正说着话,人不见了,跑到麦地里看麦穗去了”,“为了看麦子,在大棚里住了5年”。

  熟悉他的人认为是“痴”:30年只做了一件事,小麦育种。

  山东省乐陵农民弭尚岭,就是那个被当地百姓直呼为“麦痴”的农民育种人。

  结缘

  他从书摊把一本《作物遗传育种》像宝贝一样捧回家,对着字典一字一字查,从零开始学习育种;经过他提纯复壮的麦种每亩能打750斤,让乡亲们刮目相看,也激发他走上了小麦育种的荆棘之路。

  弭尚岭是个苦孩子,3岁丧母,7岁丧父,是大爷(方言,大伯)把他拉扯大的。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他只上了2年小学就被迫辍学在家。于是,一边务农,一边自学,弭尚岭硬生生“啃”完了小学的课程。

  1985年,弭尚岭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美国“吨麦”的广告,就让大爷从邻居那里借了10元钱,邮购了2斤小麦种子,并按照说明书用人工点播方式种了2分地。第二年,小麦长势特别好,折合亩产能达到630斤以上,而当时乐陵小麦的平均产量只有400斤左右。

  看到弭尚岭的小麦产量高,乡亲们都来换麦种,他留下自家6亩地的,其余的都兑换给了乡亲们,一共种了20亩地。“乡亲都盼着来年好收成,意外却发生了。”弭尚岭告诉记者,“那年冬天气温偏低,播下的种子大部分都冻死了,后来才知道,那是春性品种,不抗冻。”

  从那个时候开始,弭尚岭心里暗暗发狠,一定要把小麦育种研究透了。一次,他去宁津县买化肥,在小书摊上看到一本《作物遗传育种》,当即花了五毛钱买下来,宝贝一样捧回家。“买书时我都不认识‘遗’这个字儿,就是‘育种’俩字吸引了我。”弭尚岭说,回家才发现十之八九的字都不认识,于是想法买了本《新华字典》一字一字查,从零开始学习,每天晚上在煤油灯下,一看就看到夜里一两点。凭着这股钻研劲儿,弭尚岭逐渐掌握了小麦育种的基本理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乐陵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是“济南13号”和“昌乐5号”等,因为连续多年种植,品种很杂。看到这种状况,弭尚岭就按照书上教的办法给小麦提纯复壮,结果经过提纯复壮的麦种亩产达到750斤,比原来多打100多斤粮食,乡亲们开始对弭尚岭刮目相看,这也激发他走上了小麦育种的道路。

  自此,每年小满过后,弭尚岭都会到麦田里选材料,谁家的地杂,他就去谁的地里看。1993年,他在宁津县柴胡店镇辛庄村发现了一株特别的小麦。“别的麦都得了干热风,这株却没事。”弭尚岭把这株小麦带回来进行稀播繁殖。8月20日催芽,8月24日播种,10月20日移栽到大棚里,次年2月收获5斤种子。他就用这些种子春播了3分地,待到小麦腊黄时,请乐陵市农业局技术人员测产。“当时高产田能打700斤小麦,这个品种亩产有800多斤。”看到自己选出的小麦品种有这样好的成绩,弭尚岭对小麦育种的信心更足了,他给这个材料取了一个代号93-1。

  痴迷

  他可以在麦地里一蹲几个小时观察麦穗的形态,他也愿意陪着麦子在大棚里一住几年,他天天跑麦地才觉得踏实快乐,“只要在麦田里呆着,什么苦什么累都能忘了。”

  弭尚岭每天早起第一件事情就是钻进试验田里看麦子。妻子陈丽荣开玩笑地说,他最厉害是就“蹲”功,在麦田里一蹲几小时,从不嫌累。旁人眼里看似差不多的麦穗,在弭尚岭眼里却是形态各异,姿态万千。“你看,有长穗,有短穗,有带芒的,还有不带芒的——”记者在弭尚岭的指引下仔细观察着麦穗的差别。弭尚岭指着自己的6亩试验田说:““只要是小麦叶子,你随便给我一片,我就知道是第几片叶。”长年的仔细观察,让他对小麦的生长情况了若指掌。”

  自从与小麦结缘,他就被小麦彻底“迷”住了。为了小麦育种,弭尚岭在大棚里睡了5年。

  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乡镇号召发展大棚蔬菜,对建大棚补贴材料费和用工费。弭尚岭也建了2个大棚,不过他的大棚却是一半种蔬菜,一半种小麦。“用卖菜的收入维持小麦育种。”因为种麦子,补贴兑现不了,又请不起人工,他只好自己建,一个55米长、7.5米宽的大棚,仅后背墙就夯了整整1个月。

  大棚建起来,从苗期到收获,每天早上五点半他准时出现在麦田里,一蹲就是一上午。麦芒在他胳膊上、脖子上划满了小创口,太阳一晒,汗水一泡,皮肤火辣辣地疼,弭尚岭从来没叫过苦:“只要让我在麦田里呆着,我什么苦什么累都能忘了。”一次半夜刮起大风起,他发现棚膜被刮开一条半米长的口子,此时棚里的小麦正在扬花期,他担心冻了麦子就自己趴在棚膜上压住,“数九严寒天,穿着棉裤棉袄全身都冻木了。可小麦就是我的命啊!”

  俗话说,不春化,不抽穗;不光合,不起身。为了加快育种进度,1993年,他买了一个二手冰箱,利用冰箱对小麦进行春化处理。“这都是被逼出来的发明。”弭尚岭笑着说,“7月种小麦,人家都说我神经病。可是等到秋天,树上的枣红了,我的小麦也熟了。”

  利用大棚和冰箱,弭尚岭种小麦实现了“三种三收”即一年种三茬,收三茬。这件事“惊动”了乐陵市农业局。农业局领导不相信,亲自到现场看,并决定将弭尚岭聘为员工。对此,弭尚岭只提了一个要求:“不坐办公室,我要去良种场。”

  进入良种场,对弭尚岭的育种事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5年时间,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弭尚岭,先后在中国成人教育学院农学系读完了2年中专、3年大专,更扎实地掌握了育种知识和理论,并培育出“弭麦1号”等小麦新品系在山东德州、河北景县等地试验推广。“农民都认他的种子,下着雨也排队买。”北小刘村村民李之恩告诉记者。

  乐陵市农业局副局长梁军1995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乐陵市农业局,他告诉记者,是弭尚岭对小麦育种的一腔痴情让大家记忆深刻。一天晚上,弭尚岭在宿舍借着灯光剥麦粒,不小心崩掉了一粒,弭尚岭愣是把宿舍地面的红砖挨块翻起来找了个遍。“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这么多麦粒,可能丢掉的那粒就是唯一有用的材料。”他打着手电找了两个钟头,终于在桌腿旁边一块砖上找到了那粒种子。从此,良种场同事看到他拿着麦穗,都会笑着提醒他:“小心点,别把办公室的地砖都拆了。”

  2001年,良种场改制,弭尚岭辞职成立了弭科农小麦研究所,将全部精力放到了育种上。然而,离开良种场,弭尚岭生活更加清苦,但他宁可自己吃糠咽菜,也坚持从牙缝里挤出钱来育种。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