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60余年党龄70年教龄,捐一生积蓄,不冠名不留影云淡风轻

教授“侠侣”捐千万元助学,深藏功与名(图)

2020-07-24 08:18:3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7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崔崑夫妇捐资400万元,设立“新生助学金”。整个捐资没有仪式,留影照都没有拍,老人专门叮嘱“不要宣传”。

  但消息还是于近日在校内传开,再次感动了喻家山。从2013年至今,崔崑和夫人朱慧楠教授捐资助学已累计达到1000万元。

  一对年过九旬的教授夫妇,深藏功与名,一掷千金,捐出一生积蓄,堪称侠侣义举。经多次做工作,崔崑夫妇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崔崑夫妇在书房一起观看早年演唱俄文歌曲的视频。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伟摄

  一件衬衣穿30年,三笔捐千万助学金

  在近3个小时的采访里,谈及捐款之事,老人一直表示:“没有什么,就是待遇还不错,两个老人又没什么花钱的地方,年纪大了,手头有积蓄,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

  谈起金钱,风轻云淡。其实,两位教授在科研领域勤奋治学,在生活中十分勤俭,并非“土豪”。在崔崑夫妇位于华中科技大学校内院士楼的家中,记者看到,两位九旬老人仍然自己做饭,山东出生的崔崑负责掌勺烧菜,来自广东的老伴负责理菜炖汤,分工明确,饮食与武汉普通老人无异,清淡、不讲究吃喝。

  崔崑一件衬衣穿了30年,曾因媒体报道,引发公众关注点赞。采访时,崔崑不以为然,他还给记者展示了一件“自认为很新”的夹克。“这件才只穿了十几年,都还能穿,为什么要买新的呢?”他说。

  崔崑回忆起2013年第一次决定捐资助学的初衷。“当时,中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另外我们也看到网上讲,杨绛先生把自己和钱钟书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受此启发,我们俩也决定把积蓄拿出来捐资助学,为社会做点贡献。”

  2013年,崔崑和夫人朱慧楠、女儿崔明玲共同捐资420万元,在学校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额度每生8000元。学校学工处有关负责人解释说,以崔老师家里的积蓄,一次性拿不出这么多钱,崔老和家人就做了一个计划,捐款在5年内完成。

  作为教职员工,这样大额的捐赠,在学校历史上极为少见。有人建议以崔崑夫妇两人的名字为助学金命名,被二老谢绝。此事,一直到捐助完成的当年,才被公众得知。2018年,两位老人又拿出180万元,再次注入“勤奋励志助学金”。

  直到今年7月3日,两位老人决定再捐资400万元,设立全校“新生助学金”,两位老人计划用4年时间完成这笔捐助,捐到崔崑院士99岁。采访中,提起这个决定,两位老人仿佛在谈一件极为普通的事情。朱慧楠教授说:“崔崑,我们还是争取3年内吧,赶紧搞走(这笔钱)。”

  记者还在无意中发现,疫情期间,两位老人还交了一笔100万元的特殊党费。对此,两位老人表示,疫情期间,中央英明决策、生命至上,医护人员逆行冒险救治病人,很受感动。两人住在学校,学校也很关心,定期有人来送日常所需,解决了后顾之忧。在新闻上看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带头捐款,两人就想着也尽一份力。

  经历相似心有灵犀,决定捐款一拍即合

  为了帮贫困生真正解决问题,两位老人对于如何设计资助人数、额度,都有自己的打算:他们考虑了贫困生的比例,每笔8000元的金额则是参照国家奖学金的标准,加上最新一笔新生助学金,全校将有超千人获得资助。

  “捐款的事儿,是谁提的?花了多久时间商定?”

  面对记者的疑问,两位老人几乎同一时间脱口而出,“不用怎么商量。”

  原来,崔崑夫妻两人学历相当、经历相似,遇到大事都有共同的看法,对于捐助学金一事,不用过多商量,一拍即合。

  两位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老人,都经历过日本侵华战乱,小小年纪就颠沛流离。朱慧楠是家中老大,曾背着妹妹,一家人流离失所。有一次,他们刚从藏身的防空洞出来,下一分钟,那里就被日军飞机炸毁了。

  为了读书,年幼的崔崑在父亲支持下,一路从山东扒火车,辗转流浪80多天前往成都考大学。最终,凭借优异的成绩,崔崑考取了西迁至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机械系。

  瘦小的崔崑,还到稻田打农药,打工赚学费。如今回忆起来,他觉得打工能管吃管喝,很满足。读书时,学校里过节还能吃上回锅肉,他也感到非常幸福。

  经历过百般锤炼的崔崑,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投身到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的创建中。崔崑在哈工大读俄语预科班时,遇到了来自中山大学的朱慧楠。他们在同一个班,一个是班长,一个是学习委员,两人有相似的经历,惺惺相惜,最终携手走到一起。

  “国家培养了我们,设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是我们的初心。”两位老人耳聪目明,头脑清晰,对于时间链条的记忆尤为精准。他们回忆起过去的艰难岁月,更感慨现在的幸福生活。如今两位老人已学会网购、使用电子支付,并不刻意守着清苦生活。“学会了网购,对老年人来说,生活太便利了,生活还是要搞好,不能亏待身体。”

  谈及长寿的秘密,两位老人不约而同地说:心态要好,不要计较,助人为乐。正是出于对贫困家庭孩子读书不易的共情之心,两位老人决定捐助来自贫困家庭,品学兼优的学生。

  回忆过去,崔崑说,自己这一辈人经历过遭人欺侮的战乱,见证了新中国在一穷二白中求发展的过程,大家都怀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仰。

  1958年,他被公派前往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钢铁专业大学——莫斯科钢铁学院,专攻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两年的留学生涯,让他将特殊钢定为日后的研究方向。

  如今,崔崑书房里几乎全是钢铁类的书籍。他先后承担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研制成十种新型模具钢,解决了许多生产难题。凭借在金属材料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1997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钢铁院士”。

  朱慧楠教授是华中科技大学原化学系化学教研室最早的教师之一,曾担任过理化系、化学系系主任,为院系发展打下坚持基础,退休后负责全校老年协会工作,做起了志愿服务,一干又是10年。

  在摆放着诸多荣誉证书的室内一角,崔崑向记者高兴地介绍说,朱慧楠教授获得了家里的第一份重要荣誉——1960年湖北省颁发的劳动模范荣誉纪念证。在这个“荣誉角”,从崔崑院士获得的各种科技大奖,到朱慧楠教授退休后集邮获得的业内奖励,各种证书应有尽有。

  永葆好学之心,跟上时代潮流,才能心态年轻。如今,两位老人每天读书看报看新闻,对于人工智能等新事物,也并不感到陌生。疫情期间,崔崑用3个月时间复习了一遍俄语语法,朱慧楠至今仍然能清唱俄文、英文歌曲。

  崔崑年逾70岁时,学校希望他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于是他自学计算机,很快学会上网查资料、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计算机指导学生等。

  过了80岁,崔崑不再承担科研课题,拒绝了各种会议应酬,闭门不出,开始搜集资料,潜心写书。他于2012年完成著作《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至此,我国终于有了一部全面系统的特殊钢专著。

  据了解,这一专著有200多万字,含图828个、表646个。崔崑自学电脑、亲自整理书稿,连插图都是自己画的。80多岁的老人打字绘图,将一生的研究编辑成书,治学严谨,可见一斑。

1 2 共2页

编辑:尹文卓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李玉刚《昭君出塞》惊艳众人 李治廷摇滚唱古诗被赞“太震撼”

    演绎过不少古典人物的李玉刚,再次登上《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以一首《昭君出塞》重现两千多年前的传奇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整首作品融合舞台剧《昭君出塞》经典唱段和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在李玉刚一人分饰两角的演绎下更加直抵人心。廖昌永表示这样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既融入了戏曲唱腔,也借鉴了西洋美声,这种创新特别值得借鉴。

  • 泳坛功勋教练徐国义因病去世

    北京时间7月19日凌晨,奥运冠军叶诗文、世界冠军徐嘉余的恩师,中国游泳队功勋教练徐国义因病去世,享年50岁。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疫情不误就业路 打工者变身小老板

    疫情期间,一些农民工的外出打工路受阻,留乡的他们没有“等、靠、要”,而是开动脑筋,转变思路,变身创业小老板,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致富之路。

  • “天上不会掉馍,好日子靠拼搏”

    “小伙有股‘虎’劲!回乡创业搞养殖,短短几年,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户。”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渠子镇芦堡村的村民说起“牛倌”焦虎成都交口称赞。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