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安全“守门人”-资讯 · 快评-中工网

人物

资讯 · 快评

城市安全“守门人”

2020-07-22 08:46:19 来源:北京日报

  人们与社区的距离,似乎从未如此之近。

  疫情突袭,作为防控第一线的广大社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各方力量迅速在社区集结,阻断病毒传播途径,构建安全生活环境,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推动践行健康理念。

  做健康人,做健康事,创健康社区。全市3235个社区、3876个行政村,正成为市民健康和城市安全的“守门人”。

  百万志愿者挺在防疫一线

  6月12日傍晚,丰台天伦锦城社区党委书记钱诚接到紧急防控通知。她放下做了一半的饭,没来得及跟家人告别,立即返回工作岗位。此后一个月,她和十几位社工24小时守着社区,一直没回家。

  天伦锦城是距新发地市场最近、规模最大的小区。13日清晨,小区里的近万名居民一觉醒来,发现小区封了,难免情绪焦躁。本已彻夜未眠的社工又冲到了一线,一遍又一遍解释,安抚大家的情绪。

  眼圈黑了,嗓子哑了,手机被打爆了。在社区防控的战线上,全市近10万名基层工作者连续奋战,地毯式开展“敲门行动”,曾到过新发地市场的31.6万人迅速被纳入医学观察。

  社区连结千家万户,体量虽小,却挑千斤重担。大到拉网排查、社区封控,小到送菜买药、心理安抚,事无巨细都要在这一环节落实。然而,持续半年的高强度作战,社工们已经疲惫不堪。危急时刻,本市探索形成的吹哨报到、党员双报到、干部下沉等好机制,又一次发挥出巨大作用,推动着资源和力量迅速向一线下沉。

  5.8万名市区、街乡干部一沉到底。在丰台花乡黄土岗,运输工具紧缺,生活物资被卡在一公里之外。4名来自市审计局的小伙子肩扛手提,用最原始的办法为居民送来米面粮油。

  41万名在职党员返回社区报到。天陶红莲菜市场发现确诊病例,在一街之隔的西城乐城社区,上百名在职党员立即行动起来,自发建立起政策咨询、信息摸排、居家隔离服务、卡口值守等多个小组,补充防疫力量。

  朝阳群众、西城大妈、东城社工等百万名志愿者,也纷纷站到了社区防控一线。在东城东花市南里,街坊们组成了“邻里烛光队”,每晚7至9时在社区“遛弯儿”,接棒社工寻找联系不到的业主。

  党建引领多方合力,筑牢了健康社区最坚实的防线,也用汗水和真心收获了居民的信任。

  以绣花功夫构建安全环境

  如今北京应急响应级别已经调至三级,全市的防控工作渐渐从应急状态转向常态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松口气、歇一歇。扎牢社区的防疫大网,还需要持之以恒巩固成果,以绣花功夫构建安全的环境。

  “新冠病毒无孔不入。疫情防控也应该‘平战结合’。战时,迅速调动医疗资源;平常,则要通过建设健康社区,为居民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首都儿研所副研究员尹德卢曾作为专家组成员,赴武汉指导社区防疫。他认为,“健康社区”最直观、最首要的评价标准,就是环境是否整洁卫生。

  用绣花功夫营造整洁环境,具体的抓手便是办好两个“关键小事”——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

  2分13秒,这个数字深深印在朝阳甜水西园社区党委书记李颖的脑海里。这是从1号楼走到3号分类投放点的时间,也是撤桶之后,居民扔垃圾需要走的最长一段路。

  “选址时,我们掐着表走了不知多少遍。”李颖说,社区为推垃圾分类实行撤桶并站,仅保留五处分类投放点,有专人值守。可点位到底设在哪儿,才能方便更多居民呢?

  一个小小细节,让居委会较上了真儿,社工们反复踏勘测算,前后开了八次居民议事会,保证居民不论是出小区、去菜站、进车库,都能顺手把垃圾扔了。

  绣花般精巧的心思,换来了居民高涨的垃圾分类热情,厨余垃圾月分出量从6吨增长至13吨。由于分类投放、及时清运,卫生死角也消灭殆尽。居民李敏说,从前每个夏天少说要消耗两瓶灭蚊喷剂,今年却连半瓶都没用完。

  持续半年作战,社区也在卫生防疫方面暴露出一些短板。围绕问题,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压实责任整改到位,防控工作才能继续跑在疫情的前面。

  刘平是回龙观龙锦苑四区的物业项目经理,不久前,她的案头第一次贴上了权威专家起草的消杀流程图。“就拿配84消毒液来说,从前是‘差不多就成’,现在得用pH试纸测浓度,达到最好的消杀效果。”刘平说,物业还对整个小区开展了拉网排查,不受重视的化粪池、污水井内壁,今后被纳入了重点消杀区。

  科技为社区精细化治理省下了人力物力。东城清水苑是个30年的老小区,疫情期间,它首次实现了封闭管理。眼下,社区门口已安装了立式识别仪,居民进门时,一秒钟就能完成体温监测,不需摘口罩就能识别身份。“疫情总会结束,但这些人防、技防的手段会一直保持下去。”物业负责人李聪说。

  社区卫生中心扎密健康网

  “段大夫,我刚得了面瘫,不敢去大医院的针灸门诊,您能不能帮帮我?”不久前,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段锦绣接到了这样一通来电。电话那头,居民的语气听起来十分焦急。

  面瘫越早治疗,后遗症越小,段锦绣立即回复:“您过来吧,戴好口罩,我给您治疗!”几次针灸,这位患者的面瘫症状逐渐消失,还在治疗中跟段大夫学了不少新冠病毒的防护知识和消杀方法。

  疫情期间,不少人即便有头疼脑热也不敢轻易往大医院跑。有了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可以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同时避免出现恐慌性就医和医疗资源挤兑。

  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属于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能够为他们提供精准服务。

  在丰台区的方庄社区,已签约家医的居民在疫情初期都收到这样一条信息:“如有健康问题可以先咨询您的家庭医生,我们将引导您合理诊疗,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同时公布的还有16个家医团队的手机号。

  顺着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的毛细血管,医疗资源下沉到了高风险地区的封闭小区。在大兴,部分小区、村采取封控管理,正当居民们为求医问药犯愁时,流动医疗车来了。除了镇卫生服务中心的3名大夫、1名护士之外,车里还载有心电图、血糖仪、除颤仪、超声机等常用设备。

  对付传染病,医防结合,防患未然最重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能为居民就近提供找得到、看得见、听得着的科普宣教。通过朝阳健康APP,推送居家消毒方法、公众预防指南、响应居民的咨询,还为居民送上了健康热线、极简取药、送药上门、智能随访、康复指导等12个健康“礼包”。

  在家门口享受医疗服务,在细节中传递公共卫生理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健康大网的网眼扎得更密实。

  争做健康人成为新时尚

  此次北京疫情的首个确诊病例“西城大爷”唐先生,赢得了无数人点赞:发现身体不适,立即独自骑自行车就医,配合流调时头脑清晰。因为平时戴口罩、勤洗手,跟他接触过的同事、朋友、家人无一感染。

  像唐先生一样,不少首都市民都践行着戴口罩、勤洗手、少聚会、加强锻炼等健康好习惯。很多人感受到,这半年来,感冒发烧的次数都少了。

  一场疫情,让我们深刻地体会:有健康,才有生活。所有熬过的夜、抽过的烟、不加节制的饕餮,都不能真正给我们带来幸福。惟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我给自己列了2020健康清单,包括按时睡觉、三餐定时……”年轻的设计师王冬雪说,以前因为工作忙,午饭时常不吃了。今年的疫情“点”醒了她,她开始停止抱怨和焦虑,把养生纳入日常生活,“得对自己的身体负责。”

  今年的爱国卫生月,市民的热情空前高涨,308万人次参与,清运垃圾42万吨。义务大扫除已成为不少街乡社区的好传统,每个周末,都有数万人戴上口罩、撸起袖子、拿起工具,亲手靓环境、美家园。

  在朝阳区和平街,砖角楼南里7、8号楼小区成立了物管会。业主代表们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就决定,请308户居民共同参与,建设健康社区。随即,一则《文明公约》贴在了楼院里,涉及垃圾分类、拒绝高空抛物、不堆物堆料、规范停车等。第七条还特别规定,每月15日是小区的义务扫除日,请居民共建幸福家园。

  头一次义务扫除日,就有40多户居民携家带口地赶来参加。大家自备扫帚、自带抹布,说说笑笑之间把卫生死角打扫一新。物管会还为9个小朋友颁发了“扫除小能手”奖状。

  71岁的杨家麟是和平街有名的热心人,邻居们都尊称她为“杨姨”。最近,她为家里添置了公筷、公勺,物管会开会时也自带水杯。“这是健康生活新时尚!”杨姨用自己的行动,为不少街坊普及着健康理念。

  战疫定有胜时,治理永不止步。

  全民动员的社区防控机制、精细化治理能力、医防结合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深入人心的健康理念……这些既是战疫的宝贵经验,也是打造健康社区所必须不懈坚持的好做法。

  当疫情防控成为常态,让我们人人行动,守卫共同的家园,为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筑起健康的安全堡垒!

  北京日报记者 朱松梅

编辑:尹文卓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李玉刚《昭君出塞》惊艳众人 李治廷摇滚唱古诗被赞“太震撼”

    演绎过不少古典人物的李玉刚,再次登上《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以一首《昭君出塞》重现两千多年前的传奇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整首作品融合舞台剧《昭君出塞》经典唱段和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在李玉刚一人分饰两角的演绎下更加直抵人心。廖昌永表示这样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既融入了戏曲唱腔,也借鉴了西洋美声,这种创新特别值得借鉴。

  • 泳坛功勋教练徐国义因病去世

    北京时间7月19日凌晨,奥运冠军叶诗文、世界冠军徐嘉余的恩师,中国游泳队功勋教练徐国义因病去世,享年50岁。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天上不会掉馍,好日子靠拼搏”

    “小伙有股‘虎’劲!回乡创业搞养殖,短短几年,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户。”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渠子镇芦堡村的村民说起“牛倌”焦虎成都交口称赞。

  • 盛智文:我长着一张西方人面孔,里面是一颗中国心

    兰桂坊集团主席盛智文的办公室位于港岛中环,窗外是繁华闹市,室内陈列着现代陶艺、琉璃等艺术品,以及各种名人字画,琳琅满目。他每天就在这个中西合璧的空间里运筹帷幄。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