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三位云南技能人才的“前世”与“今生”(组图)
//www.workercn.cn2015-01-3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李忠银:一个农民工的“德”“艺”境界

  一

  脸庞瘦削、个儿不高,一双眼睛透露着精明劲儿。

  他是24年前从四川来昆明打工,24年后小有成就却依旧认为自己是“农民工”的李忠银。

  “忠银在昆明买了两套房,6辆各式汽车,大儿子在滇池高尔夫当球童和教练,一个月挣七八千元,小女儿在女中中学读初中,老婆也在他自己的公司干活,一家人过得很好,你都想不到他25年前竟然是一个一文不名、一技不会的农民工。”

  昆明市五华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张丽萍如此评价四川籍农民工李忠银。

  在到五华区总工会任职常务副主席之前,张丽萍在街道办事处任党工委副书记,早在2004年就认识李忠银,对他很了解。

  “他不容易,25年前从四川来到昆明,靠帮人做小工,在工地拎砂浆桶、搬砖、运土维持生计,干到今天,才有这些个成就,我们眼睁睁看着他的成长变化,为他心酸过,也为他高兴。”张丽萍很动容。

  1991年2月18日,正月初四,尚未过完年的李忠银从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乘火车来到昆明。

  其实他本来要去海南打工,“听说昆明四季如春,稀里糊涂就来昆明了。”

  在几个老乡的荐引下,李忠银来到一家医院的建筑工地打工,“我没技术,只能出憨力帮人挖地基、背泥巴,”他回忆说,“天天吃猪油下面条。”

  “每天1.8元的工钱,常常干到晚上10点、11点。”

  干了半年,工头卷了工钱溜了,李忠银连饭都没有吃的,只好跟着一个四川老乡搞装修。

  当时他们在为省税务局的王先生家装修房子,李忠银生性本分老实,别人下班走了,他还要帮业主细心检查,关闭门窗水电阀门开关,打扫完卫生,尽忠职守,“我每天第一个去他家上班,总是最后一个走,怕哪儿没有弄好,要反复检查。”

  一来二去的,王先生觉得他老实,就问他一天挣几个钱?

  李忠银说一天1.8元,王先生说:“太低了。我看你很本分,这样吧,我给你找个事儿做。”

  他介绍李忠银到中央驻省财政厅的一个单位收发室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收发邮件报纸,工作轻松,收入有保障,“每月有90元,而且不用担心拖欠。”李忠银说,“王先生是我一生遇到的第一个‘贵人’。”

  收发室后来成为李忠银向新的事业领域进发的起点。

  干了一段时间后,李忠银认识了财政厅的一位退休老处长,老处长的儿子在省卫生厅的一个研究所当领导。

  这位所领导,无意中成了李忠银在昆明遇到的第二位“贵人”。

  有一天,他问李忠银:“忠银,你有什么特长?会干什么?”

  李忠银小时候跟着当赤脚医生的父亲捣鼓过药,便说“我懂点药理知识。”

  “他就当场考我,我作了回答,他比较满意。”

  1993年,老人的儿子帮助李忠银开了一个小药店,“他出资,在昆明栗树头开,我负责经营管理。”

  后来小药店发展为门诊部,起先只有一间屋子,没多久发展为8间,有17个床位,“每月收入少的有五六万元,多的有十几万元,我自己也挣了不少。”

  “后来自己没有把握好,我将这些年辛苦挣来的二三十万元钱基本败光了,为了生活,2001年我到青年路的节孝巷卖水果、牛奶和饮料。”

  就在节孝巷,他遇到了第三位“贵人”,他是节孝巷社区街道委员会主委李云。

  就因为看中了李忠银的老实本分,李云帮他在驻社区的省医药公司家属区找到了一份看门的工作。

  这个家属院看门需要两个人,昼夜各一人,李忠银和媳妇一起干,“老婆看守白天,我外出找房屋装修、疏通水管、下水道这类活干,夜里我回家属院看门,这样两个人,等于有了三份工资。”

  二

  李忠银每天按时打扫院子卫生,时时留心,一个院子始终干干净净,忠实履行门卫职责,自行车再也没有丢失的了,院子里一派祥和,李忠银总是客客气气和人打招呼,帮老人拎米拎菜,和小孩嬉戏。

  不管多晚多早,有人进出,他总是热情地为人启闭着铁门……

  星星点点的好事积累了人脉,居民们对他越来越熟悉,也越来越感到亲切。

  在这个社区,李忠银用诚实和本分为自己再次掘到了一桶金。

  住在院子里的何永林师傅想装修房子,知道李忠银曾从事过房屋装修,就请李忠银帮他装。

  李忠银找来几个工人开工了。

  “干了两个多月,活儿完了,”装修完工后质量很好,何师傅很高兴,可李忠银却愁眉不展,“我没经验,工人经常窝工,材料又浪费,1.8万元的小工程结算后发现没赚钱还赔了700元。”

  但何永林认可了李忠银的人品和技术,在大院里为他广为游说,给他找了5套房子的装修生意,李忠银每套赚了两到三千元,这5套房子的装修让他了解了房屋装修这个行当。

  李忠银找了四五个有装修经验的农民工组成了一个小小的但属于自己的装饰工程队。

  以后,一单生意的“巨亏”,使李忠银认识到缺乏文化知识有多可怕。

  “2008年揽到一单大生意,帮人装修一套1000米多平的大房子,但完工后我倒赔了20多万元,”李忠银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家底全部砸进去,“原因是我的管理有问题,最主要是我看不懂合同,吃了没文化的亏。”

  “合同中有‘展开面积’和‘投影面积’的概念,我当时根本不懂,得了大生意高兴,草率签了合同。”他说。

  在稍具建筑学常识,或者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的人看来,这两个概念其实不复杂。

  所谓建筑物的“展开面积”,就是指建筑物各层外围水平投影面积的总和。至于“水平投影面积”是假设太阳正当顶时,此房屋落在地上的阴影外轮廓线包围的面积。

  只要弄懂了“水平投影面积”,则所谓“展开面积”就迎刃而解,但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李忠银来说,这些概念宛如“天书”。

  “我恨自己书读得少,吃亏在没文化上。”以倾家荡产为代价,李忠银知道了搞建筑装修工程施工,是一门大学问,不仅要会泥工、焊工、电工等具体手艺,还要有相关的大量知识,“我买书回来看,一本一本地啃,死记硬背,建筑方面我用得着的书都买来读。”

  “现在装修工程所需的电焊、水电、泥工、铺贴、木工我都会,给人打工时,师傅在干,我在旁边偷学,实在不懂求教。有次招一个工人粉墙,我对他的活有意见,他把刷子一撂,说‘你来啊’,我挽起袖子就粉,粉的质量比他好。”花20多万元买来的教训迫使李忠银既要会实作,还要懂理论,“建筑装修的知识,现在懂了,一个项目,投标、预算、图纸都是我自己做的,工艺、设计我全懂,2009年,我在省住建厅考得了《材料员证》和《施工管理员上岗证》。”

  有了教训,也有了必备的文化和技能,2009年以后,李忠银借助昆明市“创文”、“创卫”的东风,参与到“拆临拆危”、“雨污分流”的整治施工中,“我带着100多人干,这期间又赚了10多万元,算是缓过气来了。”

  在五华区,李忠银的名声越来越响,成了社区的“公众人物”。

  2005年,中共五华区委时任书记高劲松在五华区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教育服务管理体系”,以系统解决当时遍布全区的30多万名农民工的一系列问题,他试水选拔优秀农民工进入政协参政议政,列席2006年初的区政协会议。

  李忠银在社区的优良表现,使得他进入了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总工会主席许萍森的眼帘,许萍森要求区总认真考察,向区政协推荐李忠银,于是,出现了区总领导电话追赶李忠银到五华区开会的有趣一幕。

  在回家火车上的李忠银接到了五华区总领导的电话,邀请他春节后列席五华区政协会,并告诉他,五华区从30多万名农民工中层层筛选出15位优秀的农民工列席区政协会,他是15人之一。

  还没过完年,李忠银买票赶回昆明,找农民工征求收集意见看法准备在政协会上提交,“开了5天会,我每天都提交一个建议。”

  同年12月,李忠银被评为“优秀文明市民”。

  2007年经区总工会推荐,被评为昆明市的“十大优秀农民工”,2011年再度被区总工会推荐并被评选为昆明市的“春城十佳农民工”并获得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李忠银被正式选为政协五华区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2005年你第一次见我时,吃饭都成问题,”采访临近尾声,李忠银对记者提起了往事,“现在我好了,小康了。”(中工网记者 陈昌云 黄榆)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