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书画

创艺之星

王夷:让过去与现在隔空对话

2020-07-07 08:16:53  来源:杭州日报

  杭州日报 记者 孙乐怡

  在系列作品《时光留下的巧合》中,青年艺术家王夷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了家乡杭州。在影像中套着影像,利用黑白与彩色的交叉,王夷将记载了历史信息的老照片置入到充满鲜活气息的当下空间,由此创造了一座拥有记忆的城市影像。从过去走到今天的路,她尝试着表现出一座拥有记忆的城市的魅力。

《时光留下的巧合》 拱宸桥

《时光留下的巧合》 青莎公园

  王夷,浙江杭州人。本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硕士毕业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摄影专业。现为浙报集团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2015年入选浙江省视觉人才培养“新峰计划”,2019年被评为“优秀新峰”。作品曾入选“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浙江新闻奖、浙江省摄影艺术展、人民摄影“金镜头”新闻摄影作品等。

  王夷自述:杭州,是我生长的城市。每当穿梭在杭城的街道,路过这里的人群和风景,曾经的记忆碎片会不断地闪现出来。在阔别杭州外出求学和工作的七年后回到这里,看着城市里老街新建,楼房栉比,自己萌生了拍摄一组城市新照的想法。该组照拍摄于2015年,我选取了些杭城老照片,与原址新拍的影像融合在一起,让过去与现在隔空对话。摄影把逝去的美好镌刻成了永恒,这组图片故事便是我对家乡这座城市的追忆。

  艺术微评

  王夷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系列作品《时光留下的巧合》,杭州旧照的黑白与城市新貌的色彩,以建筑或其他旧物的线条,天衣无缝地把历史和当下融合在一起,物是人非里,叙述的是永恒与演进的辩证关系,弥漫的是乡愁与回眸的亲切气息。照片的背后,还有父女两代摄影家的图景接力,更是艺术精神的紧密传承,所以图片传递的信息远多于图片本身。我突发奇想,如果将来王夷的孩子也做摄影师了,那么杭州这座城市的故事会不会因此有一个有趣的细节。

  ——郑晓林(文艺评论家、“新峰计划”执行人)

  学术简评

  主题思想是摄影作品内容的集中体现,它贯穿于从构图到作品完成的全过程,更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这组作品便是如此。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作者以新旧对比的形象语言来诠释这一主题,通过镜头展示不同时代同一位置的不同风景。虽然作品中的老照片并非作者所属,但作者通过老照片中的地理坐标,通过新旧照片对比的形式,以黑白与彩色影像的视觉冲击来感受时代的变迁。以新旧照片对比组合所呈现的表达方式,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更直观地感受到大运河的景观巨变和时代变迁。让人不得不感叹作者独特的构思和极强的观察力,不得不折服她对运河文化的感悟与认知。

  ——裘志伟(资深媒体人、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记协新闻摄影工委秘书长)

  师友说

  车水马龙、繁忙嘈杂的现代城市中,仿佛立着一面面记忆的镜子,我们从过去走到今天的路,在王夷的作品中清晰可见。作者在创作中的重要依据点,是那些老照片。据作者介绍,这些黑白影像,是作为职业摄影师的父亲拍摄的。作者规避了版权的问题虽然是一个动因,但很重要的是,黑白影像是父亲的时代和生活,是父亲的视点与情感。作者在合成两张照片时,有四张画面中的人是相对而来。这种线条的对峙构成,仿佛在暗示着两代人的两条路以及他们之间的对峙。这组作品中也有新旧时代非常呼应与和谐地呈现,体现出两代人在视觉认知的传承。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记忆的影像与现实的影像的重合可能性,以及记忆在被重构的过程中产生的变异。

  王夷创造城市影像,从观察细节入手,而一座城市的细节就是人。在时光中穿梭而过的人,被两代摄影师捕捉了下来。这些人仿佛有着灵魂,将各自时代的气息浓浓地呈现出来。《拱宸桥》关注了变化的女人,从着装的审美情趣到人的姿势动态对比鲜明。作品传递出的是中国人的气质变化。作者也关注了社会集体与人的关系,《中河》河道修整与享受美好生活的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不难看出中国社会从集体劳动到个体生活的时代焦点的转移。同时,时代的变化表达了出来。

  《时光留下的巧合》作品的创作手法有新颖之处,但手段不是创作的目的。对自己的城市进行深度的观察与思辨地视觉表达,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朱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

编辑:梁琼

企业丹青更多>>

艺术领域更多>>

展览热点更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