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赋能,畅通企业“生命线”-中工财经-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财经

金融

金融赋能,畅通企业“生命线”

2020-12-14 20:26:00  来源:新华日报

  编者按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向“十四五”,面向现代化,南京市建邺区牢牢把握“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发展定位,站位“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大坐标,在金融创新赋能、高新区去行政化改革、基层社会治理等社会经济发展诸多方面深化改革,创新探索,创出了一系列好做法,形成了一批好经验。采撷他山之石,激发最大红利,新华日报今起推出《聚焦“建邺改革”》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不畅问题怎么破解?金融机构“物理集聚”如何催发“化学反应”?金融集聚优势怎样转化为区域发展的现实优势?

  作为江苏省金融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南京市建邺区深入贯彻省委“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决策部署,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攻坚系列难题。

  创新推出“建邺高新进园保”系列金融产品,破解融资难题;布局产业基金群,撬动社会资本;打造基金集聚区,为锦绣建邺、创新名城建设浇灌金融活水……习近平总书记“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的重要论述,在建邺化作“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鲜活实践。

  纾企业之困,

  “进园保”破解融资痛点

  日前,南京公诚节能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顺利申请“建邺高新进园保”的“初贷保”产品,获得1000万元无抵押信用贷款。“解了企业燃眉之急!”公司总经理孙俊杰说,研究院的十几项科技成果正紧锣密鼓转化,预计今年孵化科技企业将达20家。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活力之源,以往却并不被金融机构青睐。一方面,中小微科技企业大多是轻资产,缺少抵押物,遇到“资金槛”时,往往想贷“贷不到”;另一方面,银行从事小微信贷业务经营成本较高,资金成本与实际经营风险不匹配,银行“不敢贷”。

  企业关注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聚焦企业“贷不到”和银行“不敢贷”等问题,建邺区创新建立“银企导流、风险共担、政府增信、专员服务”四项机制为企业导流增信,与金融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引进省再担保公司,联合组建滨江担保公司,设立“代偿资金池”,推出“建邺高新进园保”六大类融资产品,为区内企业先导入银行资源,再给予增信支持。

  金融创新成效如何,企业是“阅卷人”。南京斐雪派克科技有限公司申请100万元信用贷款迅速获批;南京边城体育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疫情期间急需补充流动资金,获批4000万元信用贷……截至目前,“建邺高新进园保”产品累计入库企业近700家,授信360笔、20.8亿元,惠及中小微科创企业超过300家。

  经过十多年发展,建邺以一区之域集聚各类金融机构超800家,备案基金管理机构数量及管理基金规模约占全市40%,金融集聚度在南京乃至全省最高。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如何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对建邺区而言,关键是发挥优势禀赋,打好“金融牌”,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住、长得大、跑得快,走出一条金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邺路径”。

  改革再发力,创新再升级。今年疫情期间,“建邺高新进园保”迭代2.0版本。从政策力度看,“初贷保”额度上限由500万提高至1000万元,“补贴贷”额度上限放大至补贴额度的2倍,合作金融机构由5家扩展到11家。从理念导向看,“建邺高新进园保2.0”版更加强调“精准”,针对新研机构和园中园,专门推出“研发机构母子贷”和“园中园装修贷”等全新产品。未来的3.0版还将引入竞争机制,力破银行贷款“挑肥拣瘦”。

  一项创新之举是,今年1月,建邺区商请5家商业银行,选派金融人才在部门、园区、国企担任金融工作专员,推动银政企资源深度融合。首批金融工作专员、来自渤海银行的白育鑫正在区金融监管局挂职副局长,“我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建邺高新进园保’,帮助企业导入撮合银行资源。”

  “让‘不能贷’的企业‘能贷’、让‘贷得少’的企业‘贷得多’,让‘贷得慢’的企业‘贷得快’,让‘贷得贵’的企业‘贷得便宜’,力争让企业向银行融资‘只要跑一次’。”建邺区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分析,金融赋能这把“金钥匙”一下子打开了三把“锁”——金融机构降低了风险,企业低成本获得了融资,区域发展更加高质量。

  解创新之渴,

  “基金群”释放乘数效应

  产业母基金投入10亿元,拉动基金总规模超160亿元——这是建邺区基金群释放的巨大“乘数效应”!

  置身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大坐标,建邺区要在“城市中心”厚植“科创森林”,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不可或缺。建邺区综合运用“配资、直投、跟投”3种方式为企业引投跟投。去年5月,建邺高投集团与东南集团合资设立规模20亿元的建邺东南母基金,通过母基金配资子基金,通过子基金撬动项目。以东南母基金配资的源码资本为例,出资2亿元撬动资本20亿元,目前已投近20个科技创新项目。

  “每投一亿元出去,就有六到七亿元的基金在建邺区注册落地。”建邺高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德钱介绍,这些基金将按照1:2的比例返投南京全市的科创项目。截至11月底,已有4.6亿元产业基金返投至南京。可以说,建邺的基金群不仅为辖区科创企业发展赋能,更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注入了“一池春水”。

  新型研发机构是创新名城建设的“关键棋子”,如何让这枚“棋子”走活走好?建邺区财政出资5亿元设立科创基金,直投新研机构,帮助“扶上马、送一程”。南京五瑞生物降解新材料研究院负责人介绍,在注册成立、企业孵化、成果转化等关键阶段,科创基金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如今,研究院孵化企业南京艾道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研发的生物降解材料制品远销欧美。

  资本引擎轰鸣,为建邺科技创新注入不竭动力。南京惟真智能管网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孵化企业17家,实现主营收超1000万元;南京莱科智能工程研究院孵化企业南京宇乂科技有限公司荣获江苏省青年双创大赛决赛一等奖……统计显示,建邺区科创基金累计向19家新研机构投资超1.6亿元,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强力凸显。今年以来,建邺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市级认定数领跑主城区。

  “进入创新赛道,招商比拼的不再是传统优惠政策,而是营商环境和专业服务。”建邺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分析,建邺区2万多家企业,超8成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方面的中小微企业,对他们而言,金融环境就是建邺最重要的环境,金融服务就是企业最需要的服务。

  基于这一理念,建邺区下出了基金招商带动产业招商的一盘“好棋”。去年以来,头部金融服务评级机构先后落户,通过头部基金挖掘被投企业库里的优质产业项目,华映资本投资的向蜜鸟和小麦助教已落地建邺虚拟产业园。建邺将重点推动社会资本与区级引导基金合作专业特色基金和相关垂直赛道的“小而美”基金,计划与华映资本合作数字经济产业基金,与德邦证券合作金融科技产业基金、与钟鼎资本合作供应链产业基金,构建完整的基金生态体系。

  因金融而兴,凭改革而进。数据显示,建邺区各类基金累计投资全国23个省近4000家企业,惠及南京科创企业超1000家,年均投资增速超50%。

  聚发展之势,

  “拨改投”精筑城市中心

  容纳100辆车的停车场,占地面积不超过150平方米——本月底,建邺区将在南京率先开建“沉井式”停车场,占地面积仅相当于普通停车场的二十分之一。

  这一“新都市”项目的迅速推进,是建邺城市建设“由拨改投”的理念之变。今年5月,建邺区政府与首钢集团正式签约,发起设立国内首只停车领域专项投资基金,总规模10亿元,在南京儿童医院河西院区、中和村保障房等停车矛盾突出区域建设立体停车场。另一个代表性案例是,建邺高投将与中江集团共同组建50亿元的中江城市发展基金,用于建邺区内低效用地开发。即将启动的一个项目是将中胜地铁站附近的露天停车场改造为综合体,为寸土寸金的河西中部地区打开全新发展空间。

  “新都市建设面广量大,单靠政府投入是个‘无底洞’,社会资本又担心周期长、收益风险不明晰等问题。”业内人士分析,以改革思维破解发展难题,建邺变政府直接拨款为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投资基金,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既放大了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又发挥了社会资本建设管理运营方面的专业优势。

  当下,建邺正举全区之力打造智慧城市示范区,运用“金融思维”至关重要。“建邺要的不是一个项目、一个企业,而是产业链的延长、产业生态的营造。”孔德钱介绍,建邺正与招商局创投组建智慧城市专项基金,通过基金引进智慧城市领域头部企业,通过与头部企业共组基金,孵化企业并引进更多智慧城市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让更多成长性项目扎根,为“锦绣建邺”插上“智慧之翼”。

  在建邺,“金融名片”越擦越亮。去年,建邺揭牌南京首家基金街区——金鱼嘴基金街区,运作仅一年已集聚基金管理机构超300家、注册管理基金规模超2000亿元,两项指标均居全市第一,并入选头部基金排行机构清科发布的全国热门基金小镇TOP10。揭牌以来,先后举办年度论坛峰会、季度特色活动、月度主题沙龙、每周项目路演超200场。正在建设的“1+4”基金集聚区,将打造金鱼嘴基金街区示范区和江苏省政府基金、南京市科创基金、东南基金汇、证券投资基金4个特色片区,持续引进S基金、并购基金和融资租赁公司、保理公司等新金融机构,搭建资本要素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做市商平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南京市委改革办人士评价:建邺通过改革,让“金融血液”流入科技创新的每一根“毛细血管”,形成了“四两拨千斤”的发展效应。

  创新发展翩翩舞,金融活水汩汩来。今年以来,虽受疫情影响,建邺区在迈入GDP千亿元俱乐部之后,继续保持正增长,经济结构加快转型,金融业成为第一主导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逆势增长20%左右,金融赋能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最强引擎”。

  记者 鹿 琳 通讯员 周 龙

编辑:杨晶

财图

观察

专题

消费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