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传统文化逐渐成为海归创业沃土——中国文化的“海味儿”传承(图)

2019-02-23 04:35:32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创新传播手段

  50多公里之外,在同属渝西地区的璧山,大圆祥博物馆掩映于乡野阡陌之中,馆长刘健的大女儿刘炜2015年从美国留学归来,创办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她想将这家民间博物馆打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交流基地,让更多的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数万件巴渝古代建筑构件静静地在这里接受岁月洗礼。在对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天福碗厂”进行保护性升级改造后,占地约50亩的厂区遗址焕发出崭新生命力。

  细琢莲花的床框、栩栩如生的木雕,在数千平方米的展厅内,陈列着上千件明清时期的木雕门、门神门、匾额和窗棂等藏品。刘炜说,博物馆不能“藏于深山”,要“开门办馆”,“让更多人了解”是传承的基础。

  “父亲曾告诉我,‘藏品活于放’,我认为可以为藏品注入些现代气息,这与保护藏品的文化内核并不矛盾。”立足于“古今结合”,刘炜的想法是打造体验式文化之旅,与此同时,她的团队设计了几十种文创产品——古法配比泥板的门神泥板画套盒,印有卡通化吞口形象的食器小碗、书签……这个曾在美国东北大学学习金融专业的海归,想要让这些老物件以更广泛的形式“讲”出自己的故事。

  2017年10月,大圆祥博物馆来了位特殊的客人,著名影星成龙到这里参观,在欣赏藏品的同时,他呼吁更多人参与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

  根据重庆市文物局在2016年统计的数据显示,包括大圆祥博物馆在内的正式备案登记的民营博物馆在重庆总共有16家,它们也成为留住老城旧物、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刘炜看来,文化传承很关键的方面还是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通过‘玩’来感知传统文化,理解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慢慢地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这才是我真正想要做的”。

  助力文化“出海”

  致力于深耕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归创业者,是一支比想象中更为庞大的队伍。本土文化背景与国际视野相结合,是他们的优势。“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振兴,需要每一位国人的参与,我们是为保护国粹出一点力。”留德回国后开办了一家戏曲人物造型摄影工作室的王婧如是说。

  如今,虚拟现实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刘炜“开门办馆”提供了新思路,她设想过引入VR,通过技术创新,将巴渝古建筑还原和展示在观众面前,彰显价值内涵。

  这两年,陈洁给自家的“龙绣”打通了新的合作渠道。就在去年,她开始尝试做来料加工,演出戏服、手包上都能看到设计别致的铜梁龙。不仅如此,结合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她也进行了产品形态的创新。

  陈洁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虽然数量不多,但“龙绣”产品如今已经远销到了美国、德国等海外市场,“外国顾客很喜欢我们的刺绣香囊,说香囊‘虽小但非常有特色’。”

  与此同时,她也意识到不少外国顾客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本土客户更注重产品形态和内容,外国客户则对这种制作工艺本身更感兴趣。”来自国内外市场的肯定,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动力。面对不同市场的个性化需求,陈洁也在思索如何丰富产品形式,吸引不同国别的中国文化爱好者。(本报记者 孙亚慧)

1 2 共2页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全面深化改革这五年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大型主题策划“春暖花开”

  • 专题

    2019我和我的祖国一起走过

  • 专题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