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 中工网
 

当前位置:中工网时政频道实时报实时新闻-正文
张海鹏: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宏观反思
//www.workercn.cn2015-08-27来源: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更多

  70年前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比较100年前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而言,是人类有史以来一次真正的世界性大战。一战卷入的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战场主要在欧洲。日本虽然对德国宣战,却借口德国在山东有租借地,向山东进攻。中国虽然参战,但没有派军队到欧洲去,而且遭到同样对德宣战的日本的侵略。美国感受到德国的威胁,对德宣战,只是给协约国提供军备,后来派军队到欧洲去,战争就快结束了。战场虽然延续到非洲,那是争夺非洲殖民地的战争,规模不大。英属的澳大利亚 、加拿大、印度、新西兰、南非参战,是因为它们同为英国殖民地的缘故。所以,一战主要参战国是欧洲国家,主要战场在欧洲。俄国因为发生十月革命,退出战争。德国因国内反战,支持不下去,宣布投降,1918年战争结束。从战争爆发到结束,前后近五年。当时中国的新闻报道大多称之为“欧战”,是有道理的。

  二战则不同。卷入战争的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地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涉及人口约17亿,占世界人口的80%,损失人口5000万以上,(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外国历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外国历史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第236页。也有不同估计,如损失人口1.05亿。参见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统计》,解放军出版社,2012年,第323页。)时间至少8年。爆发战争的原因很复杂,矛盾点不止一个;战争爆发点也不止一个;战场几乎囊括了全球。纵观二战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次大战有两个战争策源地,有两个战争爆发点,有两个主要战场,有两个胜利纪念日,还有两个不同的战后处理及对战争结局的不同的认识。对于这些,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有必要加以重新思考和阐明。

  两个战争策源地

  一战是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是为争夺殖民地、争夺商品销售和资本输出市场、争夺世界资源而爆发的。战争策源地只有一个。德国因与俄国、法国有历史积怨,一直在积极筹备战争。可以说德国是那次战争的策源地。

  二战不同,战争策源地不止一个,而是两个。东方是日本,西方是德国。引起战争的矛盾极为复杂: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有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有军国主义日本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以及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有日本与欧美国家之间的矛盾。

  由于普法战争和一战留下的矛盾,德国有复仇心理和准备。法国是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德国要称霸欧洲必须让法国臣服。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后就一直在筹划战争。德国是欧洲的战争策源地没有异议。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就建立了“开疆拓土,布国威于四方”的基本国策,它扩张领土的对象是琉球、菲律宾、朝鲜、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通过120年前的甲午战争,它取得了琉球、朝鲜、中国台湾,实现了“开疆拓土”的部分目标。通过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华的瓜分狂潮,日本取得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通过日俄战争(1904—1905),又取得了在中国东北的大量权益。1927年,日本内阁通过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7年7月,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略中国,并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日本是亚洲战争策源地,无论是从历史史实和历史逻辑来说,也难有异议。

  只有德国一个战争策源地,无法解释二战那样一场真正涉及全球,特别是欧亚两大洲的战争的历史。在欧洲,虽然德国与意大利作为法西斯国家成立“柏林—罗马”轴心,柏林的作用是主要的。1936年11月,德国、日本以“反共产主义”相标榜,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表明东西两个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并且在反共的大前提下联合起来。罗斯福评价说:“轴心国之间经过精心地预谋,已经紧密地勾结在一起。在他们的战略计划中,全球所有的大陆、所有的海洋,都被视作一个巨大的战场。”( 〔美〕富兰克林?罗斯福著,张爱民、马飞译:《炉边谈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52页。)但是,德国和日本并没有首先向苏共领导下的苏联进攻。德国和日本首先进攻的都不是共产主义的国家。日本首先进攻的是中国,一个经济落后、在国际上没有地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而且志在必得。德国首先进攻的是波兰、法国、英国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可见,德国和日本都是在反共的幌子下发动世界战争的。那时候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经济上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德国和日本都不敢贸然向苏联发动进攻,都与其签订了互不侵犯或者中立条约,试图麻痹苏联和世界。1940年9月,德国、意大利、日本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德国和日本这两个企图占领全世界的法西斯国家,在照顾彼此利益方面取得共识,确认德国在欧洲的领导权和日本在亚洲的领导权,同时决定把下一步斗争矛头对准了美国和苏联。这就是为什么同在1941年,德国向苏联发起进攻,日本向美国发起进攻的原因。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握手,把二战的战火推向了顶峰。即使如此,反共也只是他们的幌子。因为他们进攻的,一个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一个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可见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消灭共产主义,他们的目的是要称霸全球。这就是为什么苏联、美国、英国、中国等并非意识形态一致的国家组成统一战线,共同开展反对德、意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世界性战争的原因。因此,二战不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也不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而是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人类正义的力量与反人类正义的战争机器之间的搏斗,是坚持法西斯、军国主义与反法西斯、反军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毛泽东在1941年7月12日向中共党内指出:“在目前条件下,不管是否帝国主义国家,或是否资产阶级,凡属反对法西斯德意日,援助苏联和中国者,都是好的,有益的,正义的,凡属援助德意日反对苏联和中国者都是坏的,有害的,非正义的”,指示坚持了“目前是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两大阵线斗争的新的历史时期”这个基本观点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64页。),这个判断不管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还是站在世界的立场上,都是完全正确的。

  德国、日本之所以成为二战的策源地,根源是在两国出现了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势力。一战之后,作为战败国,德国被迫接受《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条款,很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极端的民族主义主张开始兴起,纳粹法西斯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法西斯主义作为一种极端反动而又蛊惑人心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在欧洲的兴起,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深刻危机的表现。” (罗荣渠:《辉煌、苦难、艰辛的胜利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资产阶级政府一筹莫展,无所作为,于是希特勒的法西斯势力依靠欺骗性的宣传,以“救世主”的姿态掌握了政治权力。不过,法西斯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其掌权的奥秘就是通过不断的冒险和战争,将德国国民拴在无法停歇的侵略扩张的战车上。

  日本与德国的情况有些不同。在近代初期,和周边邻国一样,日本同样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同样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机。不过,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得以克服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心服口服,对弱肉强食的国际政治法则深信不疑,顶礼膜拜。因此,作为一种国家意志,其基本的政治哲学就是通过对周边国家进行侵略扩张,力求进入列强的行列,“脱亚入欧”。如果说,在一战前,日本的基本方针还是和西方列强沆瀣一气,共同侵略亚洲国家的话;一战之后,日本对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对它的限制并不买账,野心膨胀,企图排除欧美而独霸亚洲。当时,军国主义团体开始在日本出现,其明确的目标就是建立军国主义、法西斯政权,扩大侵略权益,在亚洲排挤其他西方列强。正因如此,日本在远东地区和美国的矛盾日益加深。在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发生后,面临着国内革命、中国抵抗和列强挤压的多重压力,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势力借助恐怖活动和军事政变掌握了政治权力,将日本纳入到军国主义、法西斯的轨道,企图通过冒险、战争来解决国内、国际矛盾,把侵略中国作为最高国策。

  二战前世界上存在东、西两个战争策源地,这个观点前人已经指出过 (参见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1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绪言,第14、15页。)。但是,虽然指出了两个战争策源地,却没有把它与两个战争爆发点联系起来,学术界长期争论二战的起点究竟在欧洲还是在亚洲。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 韵动天鹅湖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