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工会新闻-正文
农民工“议价”能力见长令企业难以招架
//www.workercn.cn2013-12-12 06:20:2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农民工“议价”能力见长令企业难以招架

中工网实习生 张彬

  议价幅度大、频率快难招架

  “老板,我不想干了。”“怎么了?”“你给的钱太少了,一个月拼死拼活也就3000元钱,都没法维持基本生活。要么我们就承包合作按工结账,要么你就多加点钱吧。”泥瓦工马建华对他的工头说,此时,他的脸上不再有5年前刚从村里出来时的羞涩与胆怯,更多的则是坚定和自信。

  5年前,小马跟着老乡来到北京的一个工地,老板让他跟着师傅学习做泥瓦匠。3年间,他从一个每月只拿1300元工资的小泥瓦工成长为熟练工,每月能挣3000多元。伴随着收入的增长,小马手上的老茧越来越厚,想法也越来越多。

  老板认为他没有承包的能力,没有接受他的要求,但是老板心里也很没底,现在招工难,想找一个来了就能直接上手干活、还能知根知底的工人实在不容易。

  小马是最近工地上第四个有离开想法的农民工了,老板觉得小马踏实肯干,从不抱怨,也从不挑三拣四,带出来的徒弟也都是好手,一定要留住他,“我们这从来没有包工干的,不过工资可以谈,你说多少钱合适?”

  小马根据同乡的打工收入报了价,“一个月6000元,我是带工师傅,我觉得6000元很合理,我打听过了,人家都是这个价。”老板很吃惊,“你这开的也太高了。”小马扭头就准备走。老板立刻开口说,“5000元吧,你跟了我这么多年,活儿一直做的不错,咱是老乡我也信得过你。就算你出去单干也比这多挣不了多少,你考虑考虑吧。”小马犹豫了,当初是老板把他从农村带出来,并教他学会一技之长,如今说走就走,似乎有些不近情理。最后小马选择了妥协。

  “现在不仅是有技术的农民工敢要价了,就连没有技术的小帮工都理直气壮。”某大型施工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

  连日来笔者走访了几家建筑施工企业,其负责人均表示工人议价能力逐年提升,让他们难以招架,最头疼的两个问题就是议价幅度大,且越来越频繁,经常出现一个工人议价成功后,另一个工人听说后接着来议价。

  短工、临时工最敢议价

  “以前是工人找活干,现在是活找工人干。”吴万新对笔者说。他负责的项目刚刚封顶,但在之前半年时间里,吴万新一直在与议价的农民工“战斗”。

  吴万新所在的工地位于哈尔滨,这是他第一次在东北接工程,这里的冬季来得比他想象的要快得多,施工时间非常有限。“我自己带的工人根本不够,只能临时在当地招人。”但招工的难度同样超乎了他的想象,“现在招短工太难了,人才市场上几乎就看不到什么人。”“有的农民工开口500元一天,这完全满足不了。我自己带来的工人每天才220元,我给你短工开500元一天,我自己的工人还干不干了?”

  用工荒,工期紧,加上“有的工人说要收地,挣这点钱不如回家干活”,吴万新硬着头皮,一天360元的工资一路开到400元一天,接近他给自己工人开出工钱的两倍,“这已经是底线了,不可能再高了。”尽管开出高薪,但半年来,吴万新工地上的用工缺口仍然保持在50人以上。而且不时有短工走掉,“工人流动性很大,就是嫌钱少,可能有别的老板开得比我高,哪怕只高了10元钱。”吴万新有些无奈地说,“这个我也能理解,来去自由嘛。”

  吴万新觉得,最敢议价的主要是短工、临时工,所以有时价格会超乎想象,“这都是短期性的,长期的报酬不可能达到那么高,农民工还是很弱势的。”

  小老板恶性竞争推动不合理议价

  “主要是因为用工荒。”在上海从事建筑施工的朱经理告诉笔者,“这两三年我到过的工地,没有哪个不缺工人的。”劳务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刺激了用工单位的神经,“现在小老板之间的恶性竞争很严重。”朱经理介绍说,“这个老板一个月给3000元,另一个老板就开一个月3100元。农民工也不看别的,谁钱多就跟谁走,哪怕只差100元。”

  这种没有制度保障、自发的、街头叫卖式的议价已经给用工市场带来许多不良影响。据朱经理介绍,去年年底上海有多处工地因为工人的涨薪要求而停工,“看着人家涨工资,肯定有工人心里不好受,就来提要求。可项目都是按合同走的,怎么可能做到一半说涨就涨?”

  为了保证工人的稳定性,现在一些地区的建筑工地“停工不停薪”。“以前,天气原因或者工程款出了问题,工地一停工,就给工人放假了。工人们就回去了,等开工了再回来。现在根本不敢放假,走了哪还有回来的啊。”朱经理对笔者说,他工地上的农民工,有的不干活,一个月也能拿四五千元。

  在一些小企业里,为了能给工人开出一份有吸引力的工资,企业不得不减少招工数量,以节省人力方面的成本。

  朱经理认为,建筑市场上层层分包以及由此导致的小老板恶性竞争,客观上给一些农民工的不合理议价提供了空间,“长期如此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对此,有业内人士称,无论是农民工自发的议价行为,还是用工方的涨薪之举,都是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做出的被动调整,这些行为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用工矛盾,也不可能解决农民工待遇问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