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专家学者

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

——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

赵林 李诚贤
2020-11-19 13:30:49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蓝图,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完成这些目标任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用理念创新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并贯穿于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日前,围绕如何理解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怎样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等问题,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专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

  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强调,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新发展理念,对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乃至更长时期目标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王昌林:“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提出来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创新,回答了在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坚定不移落实新发展理念。我们以新发展理念创新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并贯穿于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厚植发展优势,创新驱动作用明显增强,协调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绿色发展取得重要成就,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共享发展成效显著,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比如,在创新发展方面,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已达到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跃居世界第一,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量子通信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业技术水平由过去的“跟跑”已经转变为在许多领域与发达国家“并跑”,甚至在局部领域处于“领跑”的状况。在绿色发展方面,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了。在共享发展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5%,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而且是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在人类历史上是非常大的进步。“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超60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上保持在5.5%左右的合理区间以内。

  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抬头;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结构性、体制性和周期性的矛盾并存,社会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形势越是复杂严峻,越要突出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作用。面向未来,我们只有更加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以新发展理念为航向标,才能保障中国发展的巨轮向更广阔的天地稳速前进。

  记者: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是什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王昌林: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其中,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就是实现辩证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就是在中国发起一次生态革命,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问题;开放发展就是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就是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增强获得感,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发展的普遍形态,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发展是本质要求。

  “十三五”规划是落实新发展理念,也是按照这一理念编制、制定和实施的五年规划。通过这五年的努力,新发展理念已经转化为全民的共识、全民的行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继续按照新发展理念进行谋篇布局,强调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比如,在创新发展方面,强调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说明创新发展比以前更重要、更紧迫。这也是我国发展阶段转变的现实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我们依靠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循环,获取比较低的分工收益是可以实现发展目标的。但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更多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