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毕诗成:“签字背书”:新词强调的是老道理
//www.workercn.cn2013-10-22来源: 扬子晚报
分享到:更多

    就中国铁建8.37亿元业务招待费检查情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国资委纪委书记强卫东和中国铁建纪委书记齐晓飞在核查报告上签字背书报结果(10月21日监察部网站)。

    “王岐山要求监管者为中铁建招待费核查报告签字背书”——这是多家媒体在显著位置报道这一消息时所使用的标题,也引发了网民的热烈讨论,绝大多数“力顶”。

    “签字背书”确实是个新词,是个新提法,引发舆论围观,也属应有之义。但一定要说这就是个“新方法”,恐怕倒不见得了。所谓“签字背书”,就是监管责任人要在核查报告上签名,承诺自己对于这个报告相应的环节,履行了监督的责任,如果不属实,有意包庇隐瞒,或者懈怠被欺瞒,可以通过倒查进行追究。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求官员们谁也别糊弄,谁也别耍滑头,端着公家的饭碗,就要为这碗饭负有责任。

    恕我直言,这不是什么更高要求,这分明是对公职人员的“底线要求”嘛;这严格讲不算是工作新做法,分明是应该基本具备的基本方法——这俨然就是我们党一直要求的“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的另一个表述而已。

    权责对等,这是官员行政的基本准则。哪里有公共权力在运行,哪里就有对行使权力造成任何后果担当责任的后果匹配,体现为风险、压力和忧患。而“签字背书”一词儿的所谓新,所谓怪,恰恰说明在日常中,权责不对等的时候还是太多了。很多时候,官员只对成绩负责,不对问题负责;只对好事负责,不对坏事负责;吃肉的时候都出来了,“挨揍”的时候都缩起来了;耍滑头,不粘手,权力和风险不能有效对接,使得有些问题找不到责任主体,追查起来只能“雨过地皮湿”,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甚至可以断言:看起来人人有责,问起来又人人无责,责任主体夯不实,是当下很多事情做不好的根源所在。用庸俗一点的话讲,当官的什么都可能不在乎,唯独对乌纱帽一定会在乎;什么都可能打哈哈,唯独对前程与命运不会打哈哈。运用公权的时候,履行公职的时候,只要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和乌纱帽挂钩,都能和“前程”挂钩,都能和是否会被追查“翻旧账”挂钩,我不相信他会不认真,他敢乱徇私,他敢胡伸手。

    王书记当年在北京做市长治理非典的时候有两句名言,“军中无戏言”“要有军令状”,与“签字背书”俨然是同样的意思。“签字”是一种形式,“背书”是一种结果,治理中国的官场问题,需要各种各样明晰的“形式”,创造官员为所做之事“背书”的结果。中央在查找“四风”问题时需要这个“新方法”,在打造责任政府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这个“新方法”,来激活本为公权常识的“老理念”。权和责对等起来,听起来是说来说去的老话,真正用体制建构起来,让它存活在每一个行权细节,确是政治文明建设的一盘大棋。对于“签字背书”这个新提法,不要假装激动,要踏踏实实地行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