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顾诵芬:干了一辈子航空工业 热情丝毫未减
//www.workercn.cn2017-05-07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歼8飞机的振动问题是在空中解决的

  1964年10月,歼8飞机开始研制,顾诵芬坚定认为自行设计十分必要。机头进气还是两侧进气?选用什么样的雷达?方向稳定性、纵向稳定性问题怎么解决?顾诵芬带领团队一个个攻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在主编的《飞机总体设计》一书中,他写道,“飞机设计是一个反复迭代、逐次逼近的过程”,“在每个研制阶段中,设计工作都要通过反复磋商,协调各种矛盾,才能达到设计要求。”经过努力,1965年7月5日,歼8飞机成功实现首飞。

  首飞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歼8在跨声速时出现了强烈的振动,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顾诵芬大胆提出通过观察贴在机尾罩上毛线条的扰动情况来弄清楚机身后侧的气流在哪里分离。“没有带望远镜头的照相机,连毛线都是凭票供应的,我们想了办法,找票买毛线。”顾诵芬回忆道。

  当时近50岁、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决定瞒着家里,乘坐歼教6飞机到空中跟随歼8,观察并拍摄飞行的流线谱。为了观察清楚,在两机编队飞行时,要求歼教6保持两机距离在5米左右甚至更近,这对飞行员和顾诵芬来说都是一种冒险。顾诵芬把扰动情况详细记录下来,飞行后又认真检查毛线条的受损情况,最终提出对机尾罩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更改,彻底消除了问题。

  1985年11月,歼8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奖名单上,顾诵芬的名字排在第一位。后来,顾诵芬又主持了歼8Ⅱ的设计工作,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为国家发展大飞机的决策提供建议

  2001年6月,在王大珩、师昌绪、顾诵芬的倡导下,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和中国工程院机械运载学部成立了以院士为主,吸收行业内外专家的我国大型运输机发展战略咨询课题组。顾诵芬不顾年事已高,亲自走访空军,赴上海、西安两地调研。

  2002年6月,一份题为《我国民机产业的发展思路》咨询课题报告完成了。2007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立项,同意组建大型客机股份公司。国家决策中吸收了顾诵芬建议的核心内容。

  在顾诵芬的指导下,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完成了国家重大项目ARJ21飞机的多项重大技术决策。他带领专家组对研制工作及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估,提出了重要的咨询建议。

  离开科研设计一线岗位后,顾诵芬仍然对航空科学和前沿技术进行跟踪研究,“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点书,推荐给有关的同志,有时也翻译一些资料,尽可能给年轻人一点帮助。”

  1999年以来,顾诵芬开展的研究涉及通用航空、大飞机、轰炸机、高超声速飞行器、无人机、教练机、轻型多用途战斗机、外贸机,形成了数十份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和建议书。在他的建议和主持下,“2020年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2030年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为长远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

  “首先要想着国家”——他的初心简单而质朴;“走新路、不空想、多看书”——他的“诀窍”也不高深;顾诵芬用行动诠释了“航空报国”的责任与担当。(谷业凯)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