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钱易:最大幸福是后生可“慰”
//www.workercn.cn2015-08-10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她是我国著名的环境工程专家,1994年就成为当时清华唯一的女工程院院士。她是躬耕讲台数十载的教育家,两度获得清华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良师益友”奖。从1957年任教以来,听过她课的学生数不胜数,很多已成长为环境工程领域的中流砥柱。她是倡导建设“绿色大学”第一人,从1998年起开设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因为选课学生太多而从一年一次改为一年两次。她还活跃在各种学术会议和咨询会议、干部培训班上,呼吁政府及公众关注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甚至,已届耄耋之年的她不仅未离开教学一线,还把讲台搬到了更大的地方——除了面向清华所有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外,还有新生研讨课《环境与发展》,每学期8次,每次两个小时,持之以恒为环保教育发声。

  亲和、活力、谦逊,眼里始终含着笑意,这是几代清华人共同的“钱易印象”。“不管有多忙,钱老师的日程表上永远把学生排在第一位。”早年受教于“钱门”的杜鹏飞如今已是清华环境学院教授。每当看到那些“想邀请钱老师却又有点怕被拒绝”的学生,他总是鼓励他们大胆去找,“钱老师从不拒绝学生。学生要组织学术交流会,除非出差,她都会赶来,像学生听课一样认真听取大家发言,之后再一起讨论。各种学生主办的系列讲座、系列报告中,也常能见到她的身影。”

  “刚开始觉得钱老师是院士,有光环,也有距离感。可当她一站上讲台,温柔的声音传来,隔阂瞬间就没有了。那种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讲述,简直是一种享受。”清华大学2012级本科生盖聪说,在她眼里,钱易已经成为清华课堂的“一面旗帜”,“没课的时候,钱老师也总会来听别的老师的课。有时自己想走下神,可看到坐在第一排的钱老师认真的样子,就片刻都不敢放松。”

  学生的需求就是教师的方向——如今,这种气质也在言传身教中感染着钱易身边的同事和弟子。

  “钱老师说‘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她总是提醒我们,‘好好教书就是教师的天职’。”曾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的清华教授黄霞如此感慨。

  可一涉及学术,永远笑眯眯的钱易就出了名的严格。每次会议发言和学术报告她都亲自拟稿,从不让别人代劳;虽然由于年事已高和事务繁忙,指导博士生不可能事必躬亲,但是对于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她都会认真提建议和修改,不放过每一个标点符号。

  清华环境学院教授陈吕军是最早受教于钱易的博士之一。直到今天,他仍爱跟师弟师妹们提起“改论文”的故事。那是电脑尚未普及的20世纪90年代,每次他交给钱易的厚厚一沓手写博士论文初稿,几天后返回,总会被红笔改得密密麻麻——从专业问题到语法使用,甚至到标点符号。陈吕军干脆再手写一稿,如此反复,直至第三稿才通过。

  “当老师最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无论时代怎么变迁,钱易始终认为,好老师的标准恒定不变:正直为人、勤奋治学、多作贡献。如今的她,把满腔的热情都投入到了为绿色中国建设的鼓与呼上。在钱易心底,最大的希望有三:一是绿水青山,二是学生成才,三是自己培育的学生都能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担当者。

  “我还想改个成语。中国老说‘后生可畏’,但这是‘畏惧’的‘畏’,总有些害怕学生超过的意味。可作为一名老师,我体会到的是‘后生可慰’,‘欣慰’的‘慰’。看到学生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个一个超越了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钱易说。 (本报记者 邓晖)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