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农民科学家李登海的报国梦:征服玉米王国最高峰
//www.workercn.cn2015-06-11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育出高产玉米的“中国芯”

  在莱州,夏玉米一年只能播种一季,而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至少需要七八年。要育种,必须跟时间赛跑。从1978年起,为加快育种速度,拉长科研生命,李登海决定冬季到海南加代繁育,这样可保证一年中海南收获两季、莱州收获一季。

  没有房,上山砍树枝搭窝棚;没有床,铺稻草;没有灯,点油灯;没有吃的,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铁锅,煮咸萝卜丝面疙瘩……那年冬夜,李登海身背干萝卜丝和猪大油,告别家人,乘车换船,来到海南岛三亚荔枝沟,租种荒地,开辟实验田。从此,他像迁徙的候鸟一样,追逐着南北两个“太阳”,一晃就是37年。

  “我就是一粒种子,愿扎根在广袤的田野!”这是李登海常说的一句话,他认为,自己的价值和目标,都在那片孕育着无限希望和创造的黄土地上。

  1984年,李登海被破格提拔为掖县科委副主任。“当国家干部吃皇粮”,这是许多农民梦寐以求的大好事,可李登海干了没几天,就觉得六神无主,浑身不自在。他找到领导说:“我这辈子只和种子有缘,还是让我再回到玉米地吧。”

  1985年,李登海东挪西凑,在后邓村陆续建起了6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办起了改革开放后全市第一个民办科研机构——掖县后邓农业试验站。1988年,改为莱州市玉米研究所。后来,成为莱州市农科院、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我国实施“超级玉米”育种计划,李登海成为该项目的主持人和领跑者。他在紧凑玉米的育种基础上,转向了超级玉米杂交种的培育。一晃10年过去,李登海已经育成超试1至超试12等100多个超级玉米品种,其中2个通过国家审定,5个通过省级审定。除了株型紧凑之外,又增加了植株偏矮、种植耐密、抗倒抗病等优势,从而具有更高的丰产潜力,使高产玉米真正有了“中国芯”。

  农民科学家的报国梦

  种子被称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我国作为一个农产品进出口大国,从改革开放之时,国外种子企业便纷纷瞄准契机,进入我国市场。

  面对冲击,李登海带领团队快步前进,迅速构建起与全球最大种业公司比肩的种业集团。“种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我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用国家的利益换取企业的利益。”李登海掷地有声。在科研上、管理上、合作上,登海种业尤为注重“安全性”,共设立7道关卡,防止意外的发生。

  1996年,世界种业巨头美国先锋公司把进军中国市场的合作目标锁定为登海种业,要求建立合资公司。李登海高兴地来到谈判桌前。可一听对方要求控股60%的合作条件,他立即拒绝了。

  “种子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我方必须控股!”李登海态度坚决,谈判不欢而散。

  之后6年中,美国先锋公司不断登门拜访,后又让步,提出双方各占50%的股份。可李登海就是寸步不让:“要合作可以,我方必须占51%以上的股份。”

  李登海计较的不是股份,而是合资公司的话语权。最终,先锋种业同意了李登海的条件。2002年,经过6年多“马拉松式”谈判,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种业公司——山东登海先锋种业公司成立,中方控股51%。

  在登海种业的青纱帐边,巍然屹立着3座玉米塔碑,基座上铭刻着李登海庄严的承诺:“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探索!为了国家我们将继续创新!”

  “我前半生用玉米新品种创造了1000亿元的效益,后半生我要再为社会创造1000亿元的效益。”李登海没有丝毫自满懈怠,创新的豪情依然不减。(王金虎)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