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范云六:科研每与血脉连(图)
//www.workercn.cn2015-05-29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抗虫棉及植酸酶玉米在国际夺得一席之地

  作为基因生物学家,又涉及农业领域,范云六的每一项科研都和百姓的生活血脉相连。

  农业生产最大的敌人之一是病虫害,仅危害棉花的害虫就有300多种。自然界的棉花种质资源中并没有有效的抗性基因源。上世纪90年代,棉铃虫每年都给国家造成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

  当时,美国通过基因工程育种得到了抗虫棉品种。为了捍卫民族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打破国外垄断,范云六认为,必须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抗虫棉。她组织研究人员开展棉花转基因技术研究,不仅在国内率先掌握了抗虫棉的关键核心技术,也在国际竞争中逐步取得优势,打破美国抗虫棉的垄断地位。

  攻克了棉铃虫问题,范云六接着将目光转移到改造玉米基因上来。她注意到,畜禽和水生动物的成长需要一种重要的矿物元素——磷。玉米、大豆等饲料中的植酸磷非常丰富,但由于动物体内缺乏“植酸酶”,很难吸收植酸磷。因此,不得不高价购买矿物磷生产饲料。我国80%的玉米用于生产饲料,范云六就此选择玉米作为转植酸酶基因的材料,她带领团队完成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分子设计,并成功培育出含有植酸酶基因的种苗。

  经过与传统育种的结合和杂交育种,她和团队得到27个含有植酸酶并能稳定遗传的转基因玉米纯合系。如此,一粒粒普通的玉米种子就变成一座座微型“生物工厂”,生产出富含植酸酶的优质饲料原料,也实现了科学家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生产“绿色磷”。

  业内专家认为,植酸酶玉米的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继抗虫棉后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我国在当今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的激烈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创新是根本,搞科研就要耐得住寂寞

  尽管功成名就,尽管已近耄耋,范云六并没有坐拥名誉,而是密切关注着科研的最新进展。她认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表观遗传学是与经典遗传学平行并重的一个崭新的学科。既是科学发展的前沿,也将为第二代第三代转基因农作物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科学上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这是范云六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几十年如一日,她从未放松学习。

  范云六认为,科学,尤其是基础科学,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创新是科学的根本。搞科研,就要耐得住寂寞,要坚持不懈,不能有丝毫的浮躁和虚夸。”

  谈及成就,她又总归功于团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几十年中,先生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包括7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如今,这些学生在生物技术领域表现非常活跃,有的成为出色的高级研究人员,有的成长为科技管理专家。

  “青年人是真正的希望所在,培养新人是我的职责。我愿意将自己有用的知识留给青年一代,也愿将我尚不知,但有一条通往可知的路指给青年一代。”范云六说。(喻思娈)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