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兰苑的夜
林洁
//www.workercn.cn2016-02-22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更多

  走出剧场,穿过南京朝天宫旁的这个老宅子,皓月当空,月光洒在这座江宁府学旧址的四合院里,明伦堂内,演员们在卸行头,边交流着今晚的演出;而走在青石板上三三两两的年轻观众,欢快满足的声音在相约着之后的看戏安排,这时,我忽然生出一些不真实感来。

  江苏省昆剧院每周六在兰苑剧场上演的昆曲,不同于在上海附近古镇的园林里上演、由张军主导的实景版昆曲,它是在室内剧场上演;也不同于人、服、景无不雅致至极、白先勇出品的全本昆曲,它上演的都是折子戏,舞台道具只有一桌两椅;它应该不算是驻场演出,因为每场演出的剧目不同;它也有别于旅游演艺,虽然位于著名的朝天宫旁,可是135人的座位,最低30元,最高150元的票价,不可能由旅行社组织团队客人来。

  小小的剧场,只有7排座位,最后一排离舞台的距离不过数米,演员的每一个动作、表情都清清楚楚,演员不戴麦,观众听到的完全是原声。令人惊叹的是,观众并非老年票友,而一水都是年轻人,座无虚席。

  今天演的四出折子戏,第一出《杨家将·三岔口》看的是武生功夫;第二出《十五贯·访鼠测字》看娄阿鼠的滑稽;第三出《长生殿·酒楼》听官生诉悲凉;第四出《荆钗记·见娘》慨小生用情真,文武搭配不错。舞台两侧的字幕为中英文双语,从文言唱词译成英语,这难度不算小;最后一排架着的摄像机,将当天的演出完完整整地传上网。没有超美的舞台,也没有超大的角,就是两个字:听戏。

  当下中国的舞台上,多的是国外引进的戏剧,布莱希特的间离、格洛托夫斯基的贫穷戏剧……大师们都很神,可回头看咱们自己的戏曲时,觉得老祖宗老早在舞台上无比娴熟地运用——戏曲舞台上,极简的空间,演员的身体运用是舞台表现的核心,这不就是和贫穷戏剧走在一条道上?

  曾经,戏曲是娱乐,也是承载了忠孝礼义价值观教育的载体,真正的寓教于乐;如今,戏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藉此古老的音乐、戏种以及文本、乐器等才得以保留,可是文化背景已迥异,演员们要用传统的唱词、唱腔去演活古人,让今人产生共鸣,这种难度与演家庭剧、情感剧、抗战神剧等影视剧,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而观众数量也不是一个等量级。

  135个座位,即使满座,一场的票房也不过1万块钱,不过就是一桌宴席的金额,论生意真是一单小生意,但是让传统文化通过专业工作者活体传承,让新的观众如活水般延绵不断,文明的延续就不是一句空话了,这,实在不是一件计算经济账的事。

  当文化总是主动或被动要与产业结伴时,她背弃了自己高贵的出身,而自甘为一个看人脸色仰人鼻息等人赏脸的奴婢。在夜晚的江宁府学,在清澈的月光下,我似乎见到了文化脱下乞讨的衣服,洗干净脸,她的惊人的美丽就在月光下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这个难忘的兰苑之夜其实已是去年夏天的事了,在此时专程前往苏州朝圣中国昆曲博物馆的路上,我翻出这篇旧文,细数自己朝传统文化回归的足迹,内心对先人们的文化和生活充满了向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