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刘 菲:精心浇灌幼苗
//www.workercn.cn2014-06-23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更多

    读了瑞士唐人中文学校邝穗蓉老师的文章,(见本版)很是感动,也很受启发。面对2至4岁的教学对象,邝老师丝毫不马虎,不应付,而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确保孩子们听得懂、学得会。可见她为此付出的心血。

    目前,在海外中文学校执教的老师绝大多数是兼职——平时有一份工作养家糊口,周末义务或近似义务地来到中文学校教书。而为了上好周末的这几个课时,平时还要搭时间备课、制作课件、教具等,还要抽时间和学生、家长沟通。可以说,正是千千万万海外中文教师的无私奉献,支撑起如星星之火般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中文学校。

    我认识一位中文学校教师,姓郑。她毕业于国内某著名高校中文系,多年前以陪读身份赴美。她是中文学校的活跃人物,不仅担任教学,还参与管理,且一干就是十几年。问及其投身中文学校的初衷,她说,最初的原因很单纯,只是几个家长凑在一起,想让自己的孩子开始学习中文。于是,有地方的出地方,有车的出车,由于其他几个家长都是理工科出身,她这个中文系毕业生责无旁贷地当起了老师。随着要求学中文的孩子数量不断增多,中文学校也从当年的“互助组”发展成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业余学校,多次受邀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多元文化节活动。现在,郑老师的儿子早已大学毕业,但她仍乐此不疲地为中文学校忙碌着。她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使这些生长在海外的中华后代,能了解我们的文化,学习中文,不忘自己的根。”

    邝老师、郑老师是千千万万海外中文教师的缩影。是他们为华裔子弟注入了中华文化基因。吟诵着“床前明月光”和“春眠不觉晓”长大的孩子,即使生活在远离中国的地方,也依然与中国保持着文化血脉的联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