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任海军:移居英美朋友回国就医为哪般
//www.workercn.cn2013-10-17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几位移居美英两国的朋友近来选择回国就医,让人颇费思量。我询问后,他们吐槽道,所在国虽医学发达,但要么治疗价格太贵,要么预约周期太长,在性价比等某些方面,有时回国看病更为划算。

    我其实也有同感。如果没有医保,在美国看病实在贵得吓人。驻美国首都华盛顿期间,我的爱人曾因不小心划破手,到一家医院的急诊室打了支破伤风针,事后寄来的账单竟超过800多美元,约合5000元人民币。收到账单时,我俩都惊呆了。说句难听话,这简直是抢钱。

    英国多年来也存在医疗资源浪费严重、看病预约排长队,对患者需求反应慢等问题。2011年,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爆出丑闻:为削减开支、降低成本、营造财政业绩,英格兰斯塔福德郡医院的许多病患甚至没有得到最基本的医疗救护。此事曾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直接推动了英国医改。

    可以说,医改在不少国家都具有紧迫性,但因事情复杂,牵涉面又广,真正改起来却是众口难调,难让所有人满意。因此,医改格外需要凝聚各方智慧,需要制度创新。一些国家的探索或为他山之石。

    例如,如何更合理地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这一直是美国医改的老大难。美国政府的计划是按绩效对医生付酬,结合短中长期疗效、服务态度等综合考量,以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绩效。但具体怎么做,至今仍在摸着石头过河。奥巴马政府为此在医改法案中提出,在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成立一个新部门,名称就是“按绩效支付创新研究中心”。

    英国于2011年全面推行医改,允许私营机构和定点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方面展开竞争,同时赋予社区全科医生更大权力。不过,英国医改的结果仍是众口难调,有人称赞节省了经费,提高了效率,也有人担心医疗水平因此降低。

    不过,各国医改虽然重点不同,有一个共识是明确的,那就是医改本身不是目标,而是手段。而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医改又无外乎这样几大目标:一是看病不贵,二是看病不难,三是安全有效,四是提高预防医学水平,让人民更健康,求医问药的人少了,医院的负担自然就会减轻。欧美许多国家近年大力抓儿童肥胖问题,实际也着眼于此。

    各国医改的经验与教训还表明,医改的关键是改革体制机制,因此政府的顶层设计非常重要。长期研究我国医改的原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刘远立曾向记者建议说,中国应成立公立医院改革中心,帮助政府做些前期研究,提供若干可选择的方案,从而提高医改的决策效率。

    医改虽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却无从也不能回避,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国民的福祉。改好了,利国利民;改不好,甚至可能成为稳定的隐患与发展的障碍。对医改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尤其需要有胆有识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