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综艺节目发挥“代际对话、传承创新”作用-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文体

让综艺节目发挥“代际对话、传承创新”作用

谭雪芳
2019-11-14 09:26:08  来源:光明日报

  近年来,综艺节目在形式、内容等层面不断探索尝试,许多热门综艺更容易在年轻观众之间形成潮流、引起热议。而当综艺节目逐渐承担起观照现实、逐步挖掘深度与意义的责任时,年轻潮流在综艺市场中的“专属”局面开始被打破,涵盖更广泛的年龄层、构筑代际沟通的纽带等作用开始融入综艺节目的追求之中,代际对话、传承创新成为综艺市场的新动向。

  当前,新媒体时代带来了分众化、碎片化的趋势,更多的信息选择也逐渐稀释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与氛围,如今不同年龄层观众之间可以共同探讨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少。同时,综艺市场中针对年轻群体的娱乐产品层出不穷,甚至同质化堆叠,而针对年长观众群体的节目大多固守不变、形式僵化,二者之间颇有画地为牢、各自为政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节目创作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发展,致力于打造能形成真正大众化效应的“合家欢”作品,新的探索也成为家庭、社会中代际沟通的新话题。例如,东方卫视近期播出的《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节目邀请德高望重的“前辈歌手”和颇具人气的“新声歌手”同台演绎,他们在双向盲选的情况下进行合唱,以音乐为语言进行对话。当经典金曲融入了当下的元素与唱法,音乐风格在冲突和碰撞之下成为跨越代际交流的最佳符号。场下的歌迷也覆盖了各个年龄层,他们既表达了属于各自年龄段的收听偏好,又共同流露出对同一首“经典再现”的共同喜爱,以节目形成对话互动。这些积极的实践让人们看到,好的综艺节目完全能够消弭观众的代际审美隔阂,以艺术、情感等共通语言为契合点,突破藩篱提取人们收视偏好中的“最大公约数”,以此打造出几代人一起观看、共同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

  当综艺节目扩展了观众群体的广度,代际弥合拉长了时间线,自然而然地挖掘出内容的深度与分量,将“传承”的内涵进行诠释。在《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中,曾经的音乐经典与当下的流行音乐表达共同走出各自的“舒适圈”,两代歌手相互学习借鉴,年轻人看到了老歌的不衰魅力与前辈的敬业精神,前辈们接触到了创新唱法的演绎并感受到了后生可畏的力量,老歌新唱延续了经典,肯定了创新;不仅如此,通过嘉宾们各自的回忆,节目也复盘了嘻哈、摇滚等音乐形式在中国几十年来的本土化历程,进而触发共情。同样,优秀传统文化跨越代际与时空的传承,也成为诸如央视推出的《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一系列热门文化类节目的前提,前者以现代歌曲、热门歌手等形式全新唱响古代诗词的悠远魅力,后者则以现代化科技“激活”来自历史长河中珍贵文物的故事。

  由此可见,当传统经典与当代创新相遇,“传”的是精神品质,“承”的是创新活力,得到的是一部部几代人都喜爱的优秀作品。信息化时代迎来更多曾经想象不到的变量,在经典难以走进快餐化的文化氛围、当今时代又频频缺失经典与佳作之时,好的综艺节目开始尝试成为二者的“黏合剂”,拉近了代际的距离,承担起呼吁温故而知新的社会观照。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时代里,而这些小时代终将成为一个个瞬间汇入历史长河,融合成属于更多人的大时代,综艺节目于此,开始采撷着不同时代的美好与光芒,在交融碰撞中造就了历史的厚重感。如果每代人都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如果代际的弥合可以在共同观看节目中变得更加顺畅,有如《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忘不了餐厅》《国家宝藏》等创作便不辱使命,完成了跨越时空的联结,这些联结将使每个时代、每段岁月的辉煌汇成文化自信,注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引领人们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网红梦”别做成白日梦

    继不粘锅直播“翻车”后,以“带货网红”为人所熟知的李佳琦又一带货直播被曝存在虚假宣传问题。据悉,李佳琦曾直播一款名为“阳澄状元蟹”的商品,但店内的多条差评显示出虚假宣传、螃蟹难吃等问题。

  • 伞开云端,强军有我

    李振波1978年入伍,是一名从事空降空投事业达40余年的“老伞兵”。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为侦察灾区情况,提供救援信息,李振波带着一支小分队跳翼伞先下去,成为“伞降第一人”。

  • 致敬最美逆行者

    脱下了“橄榄绿”他们是人们眼中的逆行者也是人们心中的“蓝朋友”他们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也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组建一周年的日子一起致敬最美逆行者!

  • 榜样是“看得见的精神风貌”

    时代进步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来推动。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