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消费“状元”失了对教育的敬畏之心
邱磊
//www.workercn.cn2016-07-12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每年高考一放榜,高考状元就成了媒体、名校、企业,甚至政府追逐的热门对象,从铺天盖地的报道,到星夜抢人的招生争夺战,再到门槛几被踏破的集中式慰问、表彰和奖励等,不一而足。而近年来,各地热捧状元的方式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奇葩,可谓出尽怪招奇招。比如,广东恩平的133平米状元房、山西晋城的“康熙皇帝”敕封状元、江西德兴的领导扎堆慰问,更有甚者,连培训机构和居民小区都不甘寂寞地出面褒奖或打出横幅。“热捧状元”之风愈演愈烈,成了一场全民狂欢式的盛宴。

  “状元”一词,出于汉代,本与考试无关,但“热捧状元”足足可以追溯到1300年多前的唐朝,高头大马、春风得意、“一日看尽长安花”。人们眼中只看到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最后佼佼者,读书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哲学的塑立,都在狼性竞争的文化熏陶中,逐渐被扭曲。“状元”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功名利禄的显化和物化。当一个社会关注的教育,不再是基于个体的人格塑造,而是以“掐尖”为荣,以逐利化、娱乐化、政绩化的方式,过度消费和解构“状元现象”,其本身即是对教育的误导和戕害。

  我们看到,在“热捧状元”中,那些台前幕后的策划者和参与者,都以房、钱、名的世俗诱惑拉“状元”下水。他们表面的行善之举,不过是另类的广告营销,这尚在其次;而从施教者的角度看,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绩诉求、学校的品牌打造、教师的发展前景等,均能各取所需。这就难怪连一家教育培训机构都忙不迭地宣称,是自己“培养”了状元。

  的确,由“状元”肇始,“状元经济”“状元文化”“状元政绩”几乎使每个博弈方的私利都得到了满足,真正输掉的却是教育,以及站在她身后的民族气质和家国未来。当我们冷静下来,用理性审视聒噪的教育生态,才发觉热捧“状元”已经到了不得不降温的时候了。

  更为紧要的是,浮躁的社会之风、虚伪的商贾之气、异化的价值取向都集体合谋于教育。教育的重要职责,不是培养金字塔尖的几个“状元”,而是回归常识,成为砥砺心智、中和戾气的时代精神风向标,乃至推动社会和民族的进步。热捧“状元”,挑战了教育均衡化的发展战略,加剧了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这种倾向,还于无形中鼓励了更多“高考工厂”的兴立与壮大;应试“造神”的肆无忌惮,也令课程与教育改革停留在表里分离、行知脱节的“两层皮”上。

  所以,当我们认清“热捧状元”的实质后,就会对教育怀有更多的敬畏、审慎之心。教育一旦偏离了方向,是任何补偿都无法挽回的。而“热捧状元”的降温,最关键的步骤在于我们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须抵制无良者的险恶用心,让正气抬头,让常识永驻。只有管理者积极引导,守住自己的底线,教育才能从功利的世俗裹挟中超然脱身,回到它应有的轨道上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