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春节的变与不变
马建红
//www.workercn.cn2018-02-11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王尔敏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与一般史学者更多关注朝代更迭的风云际会、帝王将相的智慧权谋不同,他的研究“一贯重视草野小民的文化创造”,民间日用类书中记述平民的生活情节、文字游戏等,都是他的研究材料,他的学术文章,也因其浓郁的烟火气息而增加了读者的兴味。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戊戌年的春节了,我们大多数人都须坚守工作岗位,虽然有“长假”,也要到除夕才能踏上归途。说到中国这样的节日活动,它们从古老的习俗延续传承下来,最能代表先祖们传统的生活。在王先生的《传统中国庶民日常生活情节》中,对年节的介绍也着墨颇多。

  与一般介绍民俗的文章不同,在王先生的描述中,既有能感知的“其然”,又有蕴含于其背后的“所以然”。譬如说到春节,他说在明清时期,一般自冬至起就进入了准备期,而冬至之所以被朝野看重,是朝廷要于此时为下一年年历颁正朔之起始,所有的藩部属国均要前来朝贺,领受正朔;而在朝野之间,则是属于真正入冬起九之日,自此日起要过九九八十一天,寒冬才算过去。民间生活也于此进入农闲时间,人力由农耕转向副业生产,酿酒、舂米、磨麦、绩麻、轧棉、制衣、醡油、腌果、炼糖、制纸花、印年画,开始了手工艺的盛忙季。

  冬至过后,进入十二月,要过腊八节。腊祭是中国古礼,而腊八粥则是佛教施舍所传习。自腊八过后,民间开始天天为过年做准备,并且有一定的步骤。家人邻右分工合作,宰猪羊,杀鸡鸭,风干肉类,供平时之需和过年之用;萝卜、白菜入窖,制豆腐,制糕饼,制糖果,妇女忙于缝制衣鞋、扎花、剪纸,均供年节之用。到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祭灶之日,亦是各地同风,都要送灶。送灶之后,庭院屋宇做一次大扫除。数日之间,忙着贴春联、年画、包水饺、做菜肴等,然后静候除夕的到来。

  这段时间应是最忙的时节,俗称忙年。想起小时候背诵的顺口溜,说的正是这段日子的“活计”:“二十三,打发灶马爷上了天;二十四,割下对子写下字;二十五,称下二斤好豆腐;二十六,买下二斤好牛肉;二十七,焯下豆芽洗了脚(意谓古代裹脚妇女,要在这天郑重其事地放开裹脚布洗脚);二十八,红的白的蒸下两簸喇(红的为炸油糕,白的为蒸馍);二十九,打上二斤好烧酒;三十儿,对子贴到街门儿。”这要用山西汾阳的方言念诵,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儿。笔者记忆中的儿歌与王尔敏先生的描述联系起来,才能明白其“各地同风”之评语,恰恰是这些几乎大江南北共同遵守的同质的风俗,将中华民族连接在了一起,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真正的年节到了,人们要在除夕守岁,家人叩拜辞岁,红包为礼,充满了天伦温馨和喜悦。子夜迎神之后,则百无禁忌,爆竹声声,彻夜不绝,天亮后,开门拜年贺岁。接连拜喜神、财神、城隍等,天天吃春酒,直到过了初五即破五后,正式年节的高潮才算度过。

  我们今天经常有“年味儿”淡了的感觉,实在是因为我们虽然还在过年,只不过过年的方式,或者归根结底是生活的方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往的社会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职业分途,较为固定。农耕社会以农为本,一年中的节日喜乐活动,也基本上以农人的生活节奏自然衍生而成。正像王尔敏先生所描述的,过了正月初五之后,即为工作开始之日。而四民之工作开动的时间确有差异。工商负贩小民最先开始营业,正月初六日商贩开市,商界自有一套隆重的礼俗。其余各业俱在正月十五上元节后,始有活动。官府开印约当正月十九至二十一日之间。士人即读书人因而启动更晚,一般二月二日为士人活动开始,号称龙抬头。农人行动最晚,约在二月中旬春分之日开始下田,培苗除草,但也最辛苦,一直力作至九月秋获完毕,十月晒旱,还须向政府交纳钱粮。入十一月后农人开始清闲下来,过冬至后完全停工,闭门饲养牛马家畜,准备上述新年的食用活动。如此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生活的节奏感很强。

  比之古人简单而重复的生活,现代人已几乎无人拥有农闲这样的具有诗情的时光。传统意义上守望土地的农民已经不多,绝大多数人都要奔向城市城镇打工讨生活。如今的冬至、腊八,只是一个大家聚在一起吃顿饭的借口,农耕时代都需要自己亲手准备的年货,均可以在超市商店采买,所谓的“忙”年,大抵只是辛苦跑几趟超市而已,其实这会儿连超市也不必去,在网络上浏览、下单,自有快递把年货送上门来,而年货种类之繁多令人咋舌,其品质品相则极尽精美与奢华。屋宇洒扫自有家政代劳,团圆饭可以在饭店解决,家人一起守岁已不再难熬,再怎么鸡肋的春晚也可助人打发时间,发红包不再是亲友之间的礼尚往来,而是变成了一场网络上的大战与狂欢。甚至年节都不一定要在家里过,境外的旅游景点随处都可以听到汉语的解说。

  不过,不管人们以怎样的形式过春节,其蕴含的精髓依然是仁爱、团圆、喜庆、吉祥和平安。正像王尔敏先生所说的,中国传统庶民生活的节庆活动,得以身心解放,心情发抒,是以适时调剂日常之繁忙。在变化中又有所持守,由此而形成了我们文化的底色,这也是年味儿之一种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