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嗜吃“聪明药”莫要“反被聪明误”
徐甫祥
//www.workercn.cn2016-05-16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聪明针”近期在韩国“风靡”。据韩媒报道,许多韩国家长不惜花费巨款为孩子注射“聪明针”,此举被曝光后引发争议。而此前,韩国还曾流行服用“聪明药”,宣称这种药可以“让学习好”。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国内也有不少家长通过多种途径寻找、购买这类“聪明药”。(5月15日《北京青年报》)

  所谓“聪明药”,眼下主要指莫达非尼和利他林这两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的兴奋药。按说,两类药均属处方药,并不适用于普通人群服用。然而,仅因青睐于其短时间内的兴奋刺激,即有大量家长疯狂购买,致使该药大有大行其道之势,不能不说源自于“高考焦虑症”下的跟风效应。

  可以说,在当下众多家长眼中,高考仍然是决定孩子人生走向的“独木桥”,因而,迟迟不见降温的择校热也好,近乎疯狂的学区房也好,各种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补习班也好,都是为未来高考“应运而生”。就说眼下所谓的“聪明药”,不过是一时的短时兴奋刺激,就让商家们嗅到了商机,家长们趋之若鹜,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

  诚然,家长们的“焦虑”并非全无道理,服用此类药,对适应症患者确实能改善“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对一般人群也能增进兴奋性,况且在竞技体育上靠此类“兴奋剂”提高成绩者也并不罕见,既然孩子们的学习如此重要,何不一试?再加上网上某些人的现身说法,以及相关商家推波助澜,“聪明药”的“走红”也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凡不靠谱的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孩子们的精神状态及学习状态,取决于良好的身体基础,而一个倍儿棒的身体,需要科学的锻炼与平衡的营养,更需要持之以恒,而不能一蹴而就。何况,靠嗜吃“聪明药”来保持状态,只能是一时,何以久长?若一旦长期服用,导致神经过敏、失眠、头疼等副作用不说,万一出现神经错乱,或依赖成瘾,岂不是悔之晚矣?

  再说,要想提高学习成绩,靠的是平时的日积月累,需要“铁棒磨成针”的毅力,而非凭一些“偏方”“秘方”之类就能奏效。说白了,好成绩的取得,靠的是“肚里有货”,即便真有什么“灵丹妙药”,也不可能“逼牯牛下崽”。因此,看待“聪明药”之类的东西,不要盲目“跟风”,而应回归科学的理性。

  当然,若个别孩子具有上述适应症,也不妨一试,但应遵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而不是在网上偏听偏信,着了某些不良商家的“道”。譬如,记者曾询问某些售卖“聪明药”的商户是否具有相关审批手续,但结果是否定的。试想,就算是合格之药,也有“三分毒”,若以百元10粒的高价换来的是假药,给孩子造成伤害,这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么?

  应该说,尽管所谓“聪明药”当下尚未流行,但也算“来者不善”。因而,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做到防患于未然:对违规经营此类处方药的药店,要令行禁止;对网上叫卖的黑商,要依法处置。同时,学校要密切注视相关动向,及时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做好导引工作。若因疏于防范,致其“坐大”,让孩子都成了“兴奋剂”的“试药者”,那不是教育的失败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