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佟 彤:医学常常要逆“天”行道
//www.workercn.cn2016-01-18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北医三院一位孕妇意外死亡,诊断结果是:“妊高症”合并“主动脉夹层瘤”,这两种疾病任何一种都是妇产科中的高危,尤其是后者,即便不是孕妇,其死亡速度远在心梗之上。这让人想起之前让产妇蒙难的“羊水栓塞”,也曾全社会关注,除了人命关天之外,还因为人们觉得科技都发展到如此程度,怎么还会在顶级医院出此问题?在我们为孕妇惋惜的同时,必须正视一个无情的事实:医学不能被等同于科学。

  也就在前几天,中科院院士樊代明在发言中提到了医学与科学的区别:“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事物的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它的结果必须是百分之百。医学研究的结果却是在0%到100%之间寻找可能性,就是说任何可能性都存在。”

  以心脏猝死为例,如果对100个心脏病突发的人做心外按压,只有3-4个人能活,但是不按压的话绝对一个人活不了。从0升高到3%,这个数据太微小了,在科学上没有任何意义,包括这个孕妇罹患的主动脉夹层瘤,是危险性超过心梗的高致命性疾病。

  如果按照科学规律,这样的成活几率几乎失去了抢救的意义,但是谁也做不到,医生对每个猝死者都要实施足够时间的胸外心脏按摩,这是医生必须执行的急救规范,因为这么做虽然违背科学规律,但是符合情感和伦理,而医学,在很多时候,就是在为了伦理而行违背科学之事,是在以医学的局限救赎生命的无限。

  一个很著名的外科专家曾经告诉我,每次他从手术台上下来,都会想到自己是一次在逆“天”行道中侥幸获胜,因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而医生每天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地扭转这个规律。每次医疗纠纷发生之后,很多医生都会有不干了的冲动,就是因为压力,这个压力中就包括人们以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医学后带来的不公平。

  佟彤(北京晨报首席记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