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李思辉:理清公共自行车背后的治理纠结
//www.workercn.cn2014-04-15来源: 湖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3亿元投入、上千个站点、10万辆自行车、100万人办卡……曾经热热闹闹的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如今已然变样。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四年过后,该项目陷入“车辆少、租车难”,部分站点瘫痪荒废的困境。

    在当下的大城市中,公共自行车项目是一个新生事物,不仅它在城市交通中扮演的角色是全新的,它的运营和管理也是一个全新课题。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公共需求在大幅度提升,如何既能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又能确保其公益性质?如何既能探索新路,又避免昙花一现,走入僵局?这对公共服务的提供和运转提出了艰巨的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自行车的困境实际上是一个治理困境。从这个典型案例上,我们应当看到其中治理的纠结所在,以及理顺这些纠结的方向。

    首先,“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下,政府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我们可以看到,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城市公共品提供引入市场机制上,武汉的公共自行车项目迈出了步伐,做出了大胆的探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导”功能如何体现,如何引导公共自行车的项目始终保持其公共性质,始终跟进城市的交通建设和市民的出行需求上,还显然经验有限,应对不足,办法还不够多,不够好。必须承认,在公共品的提供上,我们长时间来习惯于大包大揽的管理路径和方式,一旦引入市场机制后,政府角色如何厘清,公共职责如何不受削减,探索的任务还很重,需要改进的空间也很大。市场是一所大学,公共自行车项目是一个提醒,我们要学会让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其效率优势,让社会公共服务项目能够在市场机制下良性运转,也要学会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让社会受益、市民受益。这样的学习不仅必要,而且紧迫,因为问题已经很醒目。

    其次,企业该如何迎接参与公共服务这个新课题?类似于公共自行车这样的大型公共服务项目,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讲,同样是前所未有的市场考验。公共自行车在城市大量、广泛分布,要求企业有强大的社会服务提供能力,科学的运营模式,高层次的管理水平;公共自行车公共性质的明确,也要求企业具备充分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更大程度接受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不能单方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以公共服务为招牌,行不当牟利之实。

    再次,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讲,公共自行车还不仅仅是这个项目本身如何运营的事情。一方面,公共自行车要充分施展功用,城市的道路规划,网点的分布等等需要为其充分创造空间,另一方面,公共自行车面向广大市民,人人有权享受服务,也需要人人参与其中,为“公共”二字着想,遵守使用规则,减少人为破坏,以城市文明自觉为公共自行车的长远运转创造条件。

    公共自行车陷入瘫痪荒废困境,是所有人不愿意看到的场景。这既是公共投入的损失,也是市民生活的损失。问题已经暴露出来,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看得清短板,理得清思路,打开纠结,破解难题。历史经验证明,改革探索不怕失败,关键是要摸清出路在哪里。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