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田闻之:当务之急是应解决医疗供给不足
//www.workercn.cn2014-04-11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9日,发改委、卫计委、人社部三部门公布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鼓励社会办医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医疗卫生领域。此举能否推动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进一步扩大医疗服务有效供给,很多人充满期待。

    几年来,政府在新医改方面动作不少,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难啃的硬骨头依然存在。且不说“看病贵”未有明显缓解,单是“看病难”困境就依然亟待破解。大城市的大医院往往人满为患,看病、挂号、候诊的漫长流程让人望而生畏,甚至不少人抱怨,如果不找熟人、不托关系,看上病住上院也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与此同时,医务人员同样备受困扰,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下,身心压力很难得到纾解。显然,进一步理顺整个医疗体系,让老百姓享受到更便捷、舒心的就医服务,我们还得下一番大力气。

    看病之所以这么难,根本在于医疗资源总量不足,而资源分布又严重不均衡。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大城市的公立医院,二三线城市的技术实力还存在较大差距,民营医院的整体生存状况更是不容乐观。而即便在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也往往集中于若干家三甲医院,普通公立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发展同样长期滞后。当前,国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持续上升,补齐医疗服务供给缺口的任务显得越来越紧迫。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有必要把步子迈得更大一些。

    医改步子要大,方向更要准。进一步为民营医院松绑,通过政策杠杆来鼓励社会资本、社会资源投入到医疗卫生领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尝试。鼓励社会办医,目的是要适应和满足老百姓多层次、多样化的就医需求。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也有过一些鼓励举措,但广度不够、力度不足,配套政策又不够明朗,结果不少社会资本要么流向了五花八门的专科医院,医疗水平良莠不齐,要么流向了一些超豪华的贵族医院,价格门槛很高,一般老百姓根本消费不起。显然,我们必须打破这种两极化的格局,让宝贵的社会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将符合资质的非公立医院纳入医保定点范畴,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医师多点执业,进一步提高社区医院服务水平,等等,无疑都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分布更均衡、扩大医疗服务供给的有效措施。

    这几年推行的新医改,国人寄予厚望。破解一些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问题,愈发等不得、慢不得。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新医改涉及医疗、医药、医保等方方面面,鼓励社会办医只是其中的一步。我们希望把这一步走好走扎实,同样也希望新医改整体推进也能走得更好,尽快取得显著进展。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