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JQK式忽悠招商”是发展的毒瘤
舒圣祥
//www.workercn.cn2016-05-31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国务院督查组在黑龙江省调研时,一些受访的民间企业家反映,招商引资时企业被奉为座上宾,但在项目投产后,地方政府承诺的条件不兑现情况比较普遍,“新官不理旧账”问题较突出。企业将之形象地描述为“JQK”:先勾我们进来,圈块地给我们,然后再尅我们。督查组就此建议,解决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根本还在于深化改革,提高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5月30日新华网)

  开门招商,关门打狗,招商时说一套,招来后做一套,凡此种种,用“JQK式忽悠招商”来概括,真是很生动很形象。这种现象,往往在地方换届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过去的招商政绩已经被前任官员拿走了,现在的官员自然会有新的政绩需求,特别是涉及环保、土地等话题,之前“勾”来的企业,不仅可能失宠成为弃儿,甚至可能成为被驱赶的对象。比如新官看上了卖地生意,企业就得让位,不然就各种被穿小鞋、各种被尅。

  在“逃离北上广”与“逃往北上广”的话题热议中,人们之所以倾向于大城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基层的公共服务更讲究人情关系,寻租腐败几乎无处不在,而大城市公共服务更趋公平,大家可以抛开关系拖累拼真本事。投资创业也一样,虽然在双创背景下,很多地方跟风搞了“孵化”大楼,但是你想进入还得靠关系,光有好项目你根本得不到优惠。

  为什么那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即便竞争异常激烈,仍然会有很多人和钱涌入,因为这里的很多事情是可以预估的,不用担心政策朝令夕改,不用担心勾过去后被尅。但是,在很多地方,除非准备捞一笔优惠就闪人,那些真正去投资的有长远规划的资本,是心里没底的。有的企业家在有所成就后,宁愿给家乡捐款,也不愿回家乡投资,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知道,无论现在家乡给出的条件多么诱人,但是那种来自政府行为的风险,根本无法预估。

  资本拿自己的钱给自己办事,因此是最为理性的。很多地方招商引资搞“全民招商”,无非是让完土地让环境、让完税收让法律,看上去很有效,其实很难招到真正优质的资本。真正优质的资本不会冲着“无底线”优惠,而会冲着地方公共服务的质量,特别是言而有信的契约精神。资本的选择已经说明了这一点,那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往往是政府公共服务水准较高,同时也较为尊重契约精神的地方,不会动辄以所谓“历史遗留问题”来敷衍搪塞。

  这个意义上,JQK式忽悠招商堪称发展的毒瘤。也许,地方政府本意不坏,许诺的各种优惠做不到,也有因为国家政策不允许,或者地方实际达不到;但是,可能做不到的就不要随意许诺,这是基本的诚信意识,更遑论,“新官不理旧账”之类荒诞的理由了。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分别是,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JQK式忽悠招商,是政府行为负外部性的典型表现——地方政府在执行职能的过程中,通过改变游戏规则或者进行规制,对第三方强制性施加了某种成本。

  JQK式忽悠招商,伤害的不只是某个企业的具体利益,而是地方整体的投资软环境。这是一个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而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支点,就在于收回过度干预市场的有形之手,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并且恪守契约精神。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