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经营乡村”留住美丽乡愁
刘大山
//www.workercn.cn2016-03-09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南京市“十三五”时期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发布后,市《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强富美高”新农村的意见》也于日前出台,“十三五”南京新农村建设目标值全部亮相,并从六大方面列出了24条实现路径。

  行动计划中让人眼前一亮的举措很多,其中最新鲜的是提出了“经营乡村”理念。什么是“经营乡村”?国内外目前还没有全面、权威的定义,实践中一般理解为:将乡村作为经营主体,去发现乡村的自然人文资源,并对其优化重组和高效运营,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乡村的自我增值和自我发展。

  过去,有些地方将新农村建设狭义地理解为村庄建设,一味大拆大建,不管当地实际情况,不顾农民意愿。结果道路通了,房子气派了,可村子非但没富裕,反而空空荡荡没了人气,这就是不懂“经营”酿成的苦果。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繁杂的工程,单纯的硬件建设只是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构建文明和谐的乡风才是需要大力“经营”的重中之重。

  从建设到“经营”,有三大变化值得关注。一是变经济发展为协调发展,不光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还要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等领域都要得到大幅推进,这正是南京市“强富美高活”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核心内涵。二是变输血为造血,不再依靠投入拉动农村经济发展,不再“等、靠、要”,而是激活乡村自身活力,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同时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给农民创造更好的生产条件和创业机会。三是变封闭为开放,打破传统乡村自给自足的经济格局,把乡村放到大的市场环境下通盘考量。只有开放,才能做到城乡一体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此次公布的“24条实现路径”中,创建农产品全产业链模式、推动农产品、乡村旅游产品线上营销等多条举措与此有关。

  事实上,“经营乡村”在南京并不乏样本示范。十八大后,南京市立足实际,率先提出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区”,并确立了“五美”标准,即空间优化形态美、村社宜居生态美、绿色发展生产美、创业富民生活美、乡风文明和谐美。截至2015年底,全市基本建成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000多平方公里示范区,创立了慢城油菜花、大塘金村薰衣草、湖熟菊花等一批特色品牌。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的栖霞桦墅村,引入国内顶尖的设计集团参与规划,将特色物产开发、文化创意、多业态整合等融入乡村建设,在发展乡村文旅的同时,还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他们与南农联手种出的“江苏最好吃大米”,更是“经营乡村”最生动鲜活的案例。

  我们常说乡村是城市的根,“经营”好乡村,农民才能在美丽家园里安居乐业,城里人才能看得见青山绿水,寻得到乡愁。“十三五”蓝图已经绘就,5年后,千个美丽乡村值得期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