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刘 毅:期盼“新风”驱雾霾
//www.workercn.cn2013-11-08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驱散雾霾、留住蓝天,不能单纯指望自然界的风,还要深入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以改革新风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控制污染

    最近几天,东北和京津冀等多个地区接连遭遇严重雾霾。呼吸新鲜空气,看到蓝天白云,成为灰霾之下民众的迫切期盼。

    秋冬季节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北方开始供暖、燃煤锅炉产生粉尘,这是近期雾霾频袭的重要因素。不过,深层次的原因,无疑还是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超环境容量,我们头顶的天空不堪重负。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些雾霾“重灾区”,国土面积占全国8%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的排放量却占到全国的30%,每平方公里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其他地区5倍以上。在这些区域,霾不但秋冬常有,夏季也时有发生,今年6月份北京雾霾日数就达18天。1—10月份,河北、天津、浙江、江苏等13个省(市)雾霾日数均为历史同期最多。

    大气污染问题是经年累月形成的,治污减霾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伦敦、洛杉矶等大城市也曾遭受严重空气污染困扰,经过长期努力才逐步解决。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煤炭等能源消耗量大,机动车在不断增加,不同区域的污染物相互影响,治理难度比伦敦、洛杉矶等地要大得多。

    今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各界期待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空气质量改善的具体指标: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经过5年努力,使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这是一场攻坚战,实现这一目标,说到底还是要靠深入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如果单纯依靠末端治理缓解环境压力,例如限车限行,如同扬汤止沸,很难取得实效。只有以改革完善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才能从源头控制污染,这是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

    发展方式和路径的变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据河北省初步测算,今年全省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项目需要投入近千亿元,仅企业停产限产,预计会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3个百分点,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个百分点以上。还清污染欠账,阵痛总是难免,但如果将其作为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抓手,作为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加快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换来的可能就是嬗变和新生。

    治污减霾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发展问题,无疑不能单纯指望自然界的风。惟有改革攻坚深入推进,生态文明新风蔚然,才能彻底驱散雾霾,留住蓝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